中國風電材料設備網:近兩年來,我國經濟發達地區霧霾越發嚴重,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都在尋找和討論其究竟來自于哪里,未來將會怎樣。目前被絕大多數人認可的是,霧霾是由于高密度的人口經濟及社會活動排放了大量細顆粒物,超過大氣循環能力和承載度,使細顆粒物濃度持續積聚,再受靜穩天氣等影響而出現的結果。為此,政府正在努力出臺包括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減輕細顆粒物排放等措施,治理大氣污染。然而,一些所謂專家的聲音卻在逆勢而為,誤導公眾,稱“我國北方的風電建設降低了北方冷空氣下行的速率”,從而導致污染物擴散能力減弱,甚至有人得出結論,“治理霧霾就應停止發展風電”。這樣違背客觀事實和科學規律的論調著實令人不解,而世界各國相關的科學研究都能夠給予有力反駁。
首先是氣象部門的研究證明,風能開發占大氣層能量損失極小。斯坦福大學的研究報告顯示,即便利用風能滿足全球對能源的需求,也僅需損失1公里以下大氣層能量的0.006%-0.008%,比城市化對大氣能量的損耗要小得多。因此,即便是以風電為主要電源的國家,由于風電開發而消耗的大氣能量,都很難成為霧霾發生的原因。何況,目前世界上風電裝機在電力結構中占比越高的國家,如丹麥、芬蘭、德國、荷蘭等,都越是很少出現霧霾。
同時,空氣流通與水流原理相差甚遠。一些人主觀的將空氣流通比喻為水流,然而水流更易被地理環境所引導,相對來說空氣的流動要肆意和靈活得多。丹麥一家實驗室的研究證明,在大型風電場的下風向風速雖然會暫時減弱,但經過幾十公里后風速便可以恢復。因此,風早在進入城市集中的地區之前,已經不存在風力消減問題。
另外,風電屬于可再生能源,其能量來源和利用方式不會造成諸如碳排放和可吸入顆粒物排放一類的環境污染。目前各國的共識是大力發展風電有利于環境保護,因此不但不應懷疑其環境友好性,更應通過大力發展風電等可再生能源發電,來減少對傳統能源的依賴,從而改善空氣質量。
因此與其對風電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妄加菲薄,不如多注意霧霾產生的根本原因,用更多的精力去降低空氣污染排放。實際上,類似非主流的觀點并不鮮見,早在風電發展初期,就曾有某些領域的專家提出在內蒙古發展風電致使草原上的牛羊不吃草的問題。但這樣的觀點已經被規?;_發的風電場證明是嚴重夸大其詞的。風電機組早在設計之初,就已經進行了噪音控制,風電場的建設也首先需經過嚴格的環評程序。顯然,對于生態環境的關注是必要的,在風電開發中也應將環境影響限制在最小程度,但這不同于某些“專家”用危言聳聽的不實之詞為自己的研究立項尋找理由。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謠言出現的原因更加多樣化:有人意圖利用拋出的論調去嘩眾取寵或吸引眼球,也有人人云亦云、缺乏判斷,而最惡劣的是極少數專家學者成為某利益集團代表,不惜拋棄客觀事實,僅從利己的角度去看問題,以點代面,發表不實言論。
拋出一個吸引眼球的論調很容易被接受,而反過來想要對其證偽很難,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用準確的數據說話。出自氣象局專家的一篇文章,希望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去偽存真、撥云見日的作用。在科學進步和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違背常理、不負責任、反社會進步的行為值得警惕。這需要我們尊重科學、提高認識,站在一定的高度去分析和看待類似問題,以免成為以訛傳訛的受害者。
(本文原載于《風能》雜志5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