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最后一天美國商務部打破長時間的沉默,宣布他們已經開始批準那些長期等待的輕質原油的出口申請。商務部還將發布指引,明確還有那些美國生產的原油可以允許裝船出口。這是一個明顯的信號,美國政府將放寬已經執行了四十年的禁止原油出口的禁令。路透社在報道這一消息時的第一句話就是:“奧巴馬政府開辟了爭奪原油市場份額全球大戰的新戰場,這一決定將導致多達每天百萬桶的美國超輕質原油被出口到全世界。”
當天紐約NYMEX價格下跌85美分跌幅超過1.5%,WTI和布倫特價格同步下跌給本來就很脆弱的原油市場造成了新的沖擊。路透社在報道中評論說:“在全球原油市場價格決戰時刻,美國政府加入到了博弈中來。”
油價從六月份110美元/桶跌到年底的55美元/桶,半年間跌掉了50%。俄羅斯總統普京幾個月前就說這是針對俄羅斯的陰謀,委內瑞 拉總統伊朗總統也曾先后說過是“陰謀”導致了這輪石油價格的下跌。11月27日歐佩克在沙特的堅持下宣布維持該組織每天3000萬桶產量不作調整。此后沙特石油部長多次強硬表態,為了維持石油輸出國組織的市場份額,即使油價跌至每桶40美元也不會減少石油產量。
此輪油價下跌的基本原因是供給增加消費疲弱。過去5年美國石油產量增加了350萬桶/天,全球原油生產增量的一半來自于美國,是石油供給增加的最大來源。根據EIA的預測,2015年美國原油生產將再增加每天15萬桶,美國將進入“千萬桶俱樂部”,并有可能超越沙特和俄羅斯,奪回世界第一石油生產國的寶座。
美國政府反復聲明對國內的石油生產沒有影響力,成百上千家石油公司依據市場決定自己的行為,增產減產都是企業行為,政府無意也無力干預。沙特石油生產成本遠低于美國的非常規石油生產成本,過去幾個月美國新開鉆井申請數量已經大幅下降,低油價對高成本石油的“擠出效應”已經有了一定的效果。明年美國石油產量繼續增加,“投資慣性”在起作用。現在石油投資減少必然導致未來石油產量減少,供給不足將導致下一輪石油價格上升、投資增加和可能的供給增加,從而進入新一輪油價的升跌周期。
美國政府為何選在此時加入價格大戰?
問題是美國政府選擇放寬輕質原油出口的時機。美國原油出口禁令已經實施了40多年,美國至今每天進口原油還超過500萬桶,還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原油進口大國。無疑美國國內非常規油氣生產公司和投資人承受了很大的壓力,由于國內石油生產快速增加,他們不得不低價銷售,甚至比國際市場低15美元/桶的價格出售原油。顯然,他們的壓力已經傳遞給了政府。還有石油生產商一直是共和黨的支持者,現在共和黨控制了參眾兩院,奧巴馬要為下一屆民主黨總統競選者做些鋪墊。但不管怎么說,值此石油價格最為脆弱的是時刻宣布放寬原油出口,實際上就等于是直接加入石油價格大戰,勢必增加了石油價格下跌的壓力。
毫無疑問,普京正在承受巨大的壓力:油價下跌、西方制裁、盧布貶值,說俄羅斯正在經歷一場重大的經濟危機也毫不過分。俄羅斯前財政部長、石油基金的設計者庫德林先生在近期一個公開場合表示,盧布貶值40%的原因源于西方的制裁,25%源于石油價格下跌。明年俄羅斯將會有嚴重的通貨膨脹,即使石油價格回歸到80美元/桶的水平,俄羅斯經濟也會有2%的負增長,如果石油價格維持在60美元/桶,俄羅斯將可能經歷4%或以上的負增長。
石油出口是俄羅斯最大的外匯來源,石油公司的收入主要是美元,國內盧布貶值變相增加了公司的收入,因為他們的生產成本主要發生在俄羅斯境內。出口石油每桶27美元以上的收入都是俄羅斯政府的收入,基本與石油公司無關。只要石油價格不跌到30美元/桶以下,石油公司不會有太多的感覺,減少的主要是聯邦政府的收入。在此狀況下,減產對石油公司有壓力,增產對它們有利。增產對政府和公司都有利,只要能被銷售出去,他們都有積極性。
盡管美國和俄羅斯增加出口的動機不同,但只要出口增加就是增加了國際市場的供給,無疑將增加了石油價格下行的壓力。本來就是供大于求的市場,增加供給對所有的賣家都不利,買家將有更大的話語權。美國、沙特、俄羅斯是世界最大的三個石油生產國,也是這一輪油價博弈的主要對手。作為最大的買家,美國自然是石油價格下跌的大贏家。沙特俄羅斯是輸家,只是沙特對價格下跌承受能力強于俄羅斯。
此輪下跌博弈中,美國沙特并非天然盟友。在石油市場上,俄美沙三個國也未必是必然的冤家對頭。烏克蘭事件使得石油價格博弈染上了濃重的地緣政治色彩,一旦染上了就自然向各個方向滲透,而且很難在過程中“去政治化”了。美國政府不會承認此時宣布放寬原油出口有任何政治目標,但絕對無法排除人們關于“陰謀論”的聯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