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甘肅投資風電的僅“中字號”的企業就有近20家:中國龍源集團、大唐集團、中電投集團、中廣核集團、中國節能、華能國際、中水投、中水建、國投華靖、中海洋、國電電力、華電、華能新能源等,這些企業紛紛在戈壁灘上安營扎寨,投資開發風電。
甘肅風電設備制造業也進入一個大規模的投資建設期。在酒泉風光電裝備制造產業園,已有華銳科技、金風科技等9家國內風機裝備制造企業入駐。在未來五年里,這個園區將形成150萬千瓦的風機成套設備生產能力,實現產值100億元以上。截至目前,入駐企業已完成投資32.3億元。2008年11月6日,在中科院白銀高技術產業園,由白銀中科宇能公司生產的1.5兆瓦級38米風電葉片下線,這是甘肅提出打造“陸上三峽”風電計劃后生產的第一片兆瓦級風電葉片。
在高唱“大風歌”的同時,甘肅全力譜寫“太陽曲”,太陽能成為甘肅新能源的“第二駕馬車”。
3月22日,國內18家企業在北京競標一項太陽能電站項目,盡管最后只有13家企業入圍,但都是實力強大的“中字頭”企業,如華能新能源、中廣核集團、龍源集團、國投華靖等等,而它們競爭的是目前國內最大的太陽能電站——甘肅敦煌10兆瓦光伏并網發電示范項目。這個項目總投資約5億元,年均發電1637萬千瓦時。敦煌市發改委主任寇冀芳說,早在2002年,敦煌就開始進行太陽能光伏電站的籌建工作,這在國內是比較早的。目前國際市場多晶硅價格下跌了60%多,成本下降,是發展光伏電站最好的時期,必將迎來投資熱潮。
記者了解到,甘肅太陽能資源豐富,太陽總輻射量約在4800-6400兆焦/平方米,年日照時數在1700-3300小時之間,尤以河西走廊太陽能最為豐富。所以甘肅把太陽能開發仍然布局在河西走廊。
2008年12月19日,我國第一座在荒漠中建設的并網光伏電站——大唐武威太陽能電站在河西走廊的武威市建成投入運行,電站總裝機容量為1兆瓦,年發電量87萬千瓦時。大唐甘肅發電公司總工程師蔣平鎖說,它的建成為我國荒漠化光伏發電技術的推廣探索出了一條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