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興三路的涼水河旁,高高豎立的風力發電機隨著風速或快或慢地旋轉著,流線型的葉片輕輕起舞,然而,就在這不經意的轉動中,大自然的力量被轉化為源源不斷的電力,成為傳統能源的補充……金風科創作為國內風電行業的龍頭企業,其業務遍布全國各地,更是培養出一大批具有精湛技藝的頂尖人才,石亦平就是其中之一。自從2012年加入金風科創以來,石亦平主要負責風力發電機傳動系和關鍵零部件的研發管理工作,主持和重點參與了“風機主軸軸承設計制造技術和國產化”、“金風傳動系主軸承故障處理和失效機理分析”、“6MW海上風電機組整機開發”等科研項目,實現了風力發電領域多項創新性的技術突破。
刻苦鉆研涉足新領域
2001年,清華大學制造自動化和生產系統專業博士畢業的石亦平遠赴德國Erlangen-Nuernberg大學從事博士后研究,研究方向為“三維注塑電路板的CAD優化設計”。然而,畢業后的從業過程并不如石亦平想象般容易。
“在德國找工作真的很困難,一般情況下是投10份簡歷能夠獲得一次面試的機會,而面試十次才有可能找到一份工作。”回想起最初找工作的那段日子,石亦平感觸頗多,然而,功夫不負有心人,最終他加入到全球第二大滾動軸承制造商Schaeffler集團,并在其德國總部的汽車軸承部門擔任仿真計算工程師,主要負責汽車軸承的CAE仿真計算和優化設計。“當時,全公司只有我一個中國人,而仿真工藝又是一個全新的領域,工作上確實遇到了很多困難。”石亦平坦言,“這份工作來之不易,再苦再累我也堅持下去。”憑著扎實的基礎和堅持不懈的努力,幾個月后,石亦平終于研究出了門道,并將相關內容編輯成書,相繼出版了兩部仿真分析方面的著作《ABAQUS 有限元分析常見問題解答》和《ABAQUS有限元分析實例詳解》。
2010年,石亦平成功進入公司技術核心部門,晉升為Schaeffler風電軸承部門產品經理,負責風機變槳和偏航系統在整個生命周期中的技術和商務管理,制定并執行戰略性的全球產品計劃等工作,掌握了風電軸承和傳動系統核心技術。
故障改進年省3000萬
“隨著年齡和閱歷的增長,會越來越想念自己的家鄉。”石亦平重復的說道。于是2012年11月,這個在走出國門前就決心學成后要回國發展的學子終于回到了自己的祖國,并加入到金風科創的行列,擔任總工程師助理的工作。
要知道,一個風力發電機的直徑比一個足球場還打,這其中包涵成百上千的零件,一個不小心出了問題,都是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的事。為了給公司節省不必要的開支,去年起,石亦平帶頭鉆研起“風力發動機組傳動系失效分析”項目,“一直以來,因為故障而出現的損失很難找到好的解決辦法,但這對于企業來說又是一筆不小的損失,于是我帶領研發人員一起,利用仿真手段開發出提前預警監測設備以用于對產品的核定,按照每年30個故障、每個故障損失100萬元來說,每年可以為公司節省3000萬元,這個還是保守的估計。”石亦平自信地說。
技術突破填補國內空白
自從和風電行業結緣后,石亦平的研發成果可以說是一個接一個。到金風科創后,石亦平重點參與的“風機主軸軸承設計制造技術和國產化”。
“主軸承是發電機的關鍵零部件之一,以前都是要靠進口,又貴還浪費時間。”石亦平回憶著說,做項目的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尤其是風電這個行業,有時候作業條件非常艱苦,而且壓力大,經過一次又一次的實驗證明,經過一年多的時間,終于將這個零部件做成。同時填補了國內在這一塊的空白。
石亦平身上總是散發著一種激情和對理想生活的向往,這種力量從青年時期一直延續到今天。“我會在風電行業的道路上去實現更多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