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4年開始,海裝風電全力推進海外戰略的實施,在巴西、巴基斯坦等新興風電國家已取得大額訂單意向,在歐洲與主要電力企業的海上風電合作也取得了進展。在陶友傳看來,這得益于海裝風電近幾年的扎實積累和發展。
《風能》:投資開發風電場、拓展運維服務業務幾乎成為國內風電整機商的標配。對此,您怎么看?
陶友傳:由 于可再生能源戰略地位的提升及“配額制”等政策利好的預期,風電場資源的稀缺性凸顯,甚至可以說誰掌握資源,誰就可能擁有未來的風電機組乃至整個行業的定 價權。過去的幾年,國內風電行業經歷了深度調整和探底,在這個過程中,風電整機設備價格持續走低,行業整體虧損,大批風電整機商急需延長產業鏈條以對沖風險。同時,整機商出于響應市場需求及降低成本、提高售后服務需求的考慮,需要在靠近資源的地方建立分廠,而且制造能力建設使得整機商比較容易獲得地方政府 支持,能夠低成本獲得風電場資源。此外,大型風電機組新品樣機、首批機型運行示范及風險驗證也大多需要通過在自建風電場來完成。
其實,這也是整機商為改善贏利以及探索“資源+產業”合作新模式的需要,也是市場上的自然現象?;诖耍Qb風電在兩年前就成立了本部位于北京的新能源投資平臺,介入風電場投資開發,在具體的開發策略上,圍繞總裝基地,在優勢區域連片開發,南北布局、陸海并舉,凸顯規模效應,同時以開發為龍頭,以投融資為核心,整合各項專業力量實現風電機組銷售與風場運營的多點盈利。
制造商拓展運維服務,首先是出于風電機組質保期內運維服務的需要,其好壞直接關系到后續訂單的獲得。其次,通過運維可以把好的技術應用到風電機組和運維中來,可以說整機商進入運維市場具備天然的優勢。需要注意的是,中國風電場以大風電基地接入為主,而歐洲風電場以分散式接入為主,國外運維市場的經驗不一定適合中國市場,整機商有責任探索適合中國風電運維的體系和發展模式??梢哉f,整機商組建專業運維服務團隊是中國風電發展的必然結果。2014年,重慶海裝風電工程技術公司成立,這是海裝風電旗下專業從事風電運維服務的全資子公司,現有員工500余人,開始承接非海裝機組的技術改造、運行維護服務,包括部分國外品牌機組國產化改造及運行維護等。
《風能》:海裝是較早進入海上樣機試驗的整機商,您能否談談海裝在海上風電機組研發、裝機、產能建設方面的情況以及未來的打算?
陶友傳:中船重工在裝備制造和海洋工程領域的基礎理論和工程應用有很深的技術沉淀,發展海上風電符合集團的戰略發展方向。2008年初2MW風電機組處于調試階段時,海裝風電已經開始策劃5MW海上風電機組研制,之后經過2年時間的準備,2010年正式啟動,2013年8月獲得國內首個海上風電機組認證證書,2013年12月,以中國科學院胡文瑞院士為組長的項目鑒定專家組對這款機型做出鑒定,其結論顯示,海裝風電5MW海上風電機組總體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2014年9月,這款機型通過海上低電壓穿越型式測試認證。
根據業主的統計數據,2015年1月至2月,海裝風電兩臺5MW海上風電機組在沒有安排進行新技術試驗和測試情況下,其可利用率達到99.57%。
基于長期的海洋裝備制造背景,以及對海洋惡劣的環境及裝備的可靠性要求深度認識,海裝風電將堅持樣機、小批量驗證、再擴大規模裝機的模式,為客戶提供高可靠性的產品。在中船重工的支持下,海裝風電打算通過小批量自建海上風電場的方式平穩過渡到量產投放市場。目前,設計年產能50萬千瓦的海裝風電江蘇如東海上風電總裝服務基地已經投產,大連莊河總裝服務基地也已納入建設計劃。同時,已經與相關業主單位達成江蘇如東30萬千瓦、大連莊河30萬千瓦海上風電資源開發協議。其中,江蘇如東海上風電資源已經獲得國家發改委核準。
應該說,海裝風電5MW海上風電機組面臨的市場問題也是行業現階段普遍存在的問題,國產風電機組裝機少、裝機時間短、產品成熟度不夠,與客戶對海上風電機組高可靠性的要求有差異,導致國產化風電機組進入市場大規模裝機難度加大,這也是我國海上風電發展慢的原因之一。利好的是,國家已發布了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保險補償機制,5MW海上風電機組被列入保險補償范疇。我相信,在國家政策大力支持下,海裝風電5MW海上風電機組將加快進入市場的步伐。
下一步,海裝風電將根據近幾年運行積累的數據,對5MW風電機組進行設計升級和改進,并加快5MW海上風電機組投放市場的進度。
《風能》:由于體制、機制的不同,每家公司技術研發的組織形式和方式會有所差異,您能否談談海裝風電在技術研發方面的特點和成效?
陶友傳:作為高端裝備制造企業,海裝風電是一家新公司,但中船重工已經在風電產業鏈上的防腐、空氣動力學、齒輪箱、發電機、電氣與控制、鋼結構等領域形成比較完整的技術、產業布局。
海裝風電在2005至2008年,分別通過合作設計和許可證的方式引進了2MW和850kW風電機組技術,并初步建立了風電機組載荷計算與性能仿真能力。在此基礎上,面向風電機組技術改進以及升級換代、差異化產品技術、風電生態鏈優化,建立了載荷計算與性能仿真分析、控制技術仿真與測試、新技術實驗室、陸上和海上風電機組測試、數據平臺,形成了風電機組整機的正向設計能力。
目前,海裝風電已經擁有200kW、850kW、2MW等3個陸上風電機組平臺以及1個5MW海上風電機組平臺,主導了5MW海上風電機組設計流程,研發過程中形成的核心技術反哺2MW風電機組,分別在2011年、2013年推出了H102、H111規格的2MW風電機組,H120-2MW風電機組將于近期開始吊裝。H111-2MW風電機組的葉片長度是海裝風電基于應用基礎創新、采用科學方法推導出來的,由于出色的性價比,取得了巨大的市場成功。
此外,海裝風電在海上風電領域已形成海上惡劣環境整體防護技術、機艙穩定性技術等關鍵技術體系,在陸上風電領域提出了外風道設計理論,在風電專用技術領域基于風輪旋轉動能偏差控制的等效變槳微分控制及其參數整定方法、動態潤滑等技術已得到很好的應用。在此,我建議國內同行加強合作,盡快組成國內風電領域關鍵技術專利池,以應對“走出去“可能面臨的專利糾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