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世紀初,國內電力需求旺盛,用電高峰時經常出現大面積停電。許多人對當年夏天的停電記憶深刻。用電緊張是民眾一貫的印象。但十多年后,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第一大電力生產國。然而,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全社會用電量增速卻大幅回落。
這意味著,中國電力供需結構失衡趨勢越來越明顯,全國性的電力過剩已經悄然而至。但是令人不解的是,國內電源建設的熱情仍然高漲,核電建設更是迎來大躍進的時代。同時,產能的過剩也未能使民眾受益,電價并未根據市場形勢下降。
你認為中國電價降不下來的原因是什么?多選2015-11-11投票進行中15771人1.電力企業還在虧損2.壟斷行業沒辦法3.政府保護,不公開4.其他提交并查看結果
一、中國電力進入過剩時代
1、全年發電設備平均利用小時數降低,中國電力變過剩經濟
隨著中國經濟放緩,全社會的用電量在大幅增長了幾十年之后,終于迎來了發達國家在多年前就遇到的增速拐點:
-2013年,全社會用電量5.32萬億千瓦時,同比增長7.5%;
-2014年,全社會用電量5.52萬億千瓦時,同比增長3.8%;
-2015年1至9月份,全社會用電量4.13萬億千瓦時,同比增長僅為0.8%。
與此同時,中國已經出現了嚴重的電力裝機容量過剩,典型的代表就是火電的設備利用小時數連續數年下降,已經達到了歷史的最低點:
-2013年,火電設備平均利用小時為5020小時;
-2014年,火電設備平均利用小時為4706小時,同比減少314小時;
-2015年,火電設備平均利用小時數預計只有4300小時左右,同比減少400小時左右。
全年發電設備平均利用小時數的降低是中國電力過剩最重要的依據。根據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下稱中電聯)發布的《2014年電力工業運行簡況》,2014年全國電力消費增速放緩,全年發電設備平均利用小時數為4286小時,同比下降5.2%,創下近年來新低。
按照電力行業既成的規則:若某一地區,全年的設備利用小時數高于5500小時,說明該地區用電緊張,可繼續增加電源投資,若低于4500小時,則說明該地區電力富余,一般不能再新增發電裝機。
在2015年中國華電集團的工作會議上,董事長李慶奎表示,過去中國的電力是短缺經濟,上項目、擴規模是關鍵,現在則是過剩經濟。中國國電集團、中國電力投資集團、華能集團等四大電力企業也都表示,全國電力裝機容量已經相對過剩,電力產能過剩問題突出。
2、電力過剩了,電力站還在擴建
截止2015年9月底,全國的火電裝機容量為9.47億千瓦。但在建的火電裝機容量還有1億千瓦左右。
如果以2013年的火電設備平均利用小時數為基準,火電裝機容量就有大約14.3%的過剩,換算成過剩的火電裝機容量,即過剩大約1.35億千瓦。火電的過剩發電容量與在建容量加起來超過了2億千瓦。水電在建裝機容量還有約4000萬千瓦左右。
2015年,新增的風電裝機容量預計為3000萬千瓦左右,新增的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預計為1800萬千瓦左右。中國的可再生能源電力還處于發展的增長期,今后每年的新增裝機容量預計還會穩步增加。這也就意味著,2015年550億千瓦時左右新增的風力和太陽能發電量,將會超過2015年中國全社會約450億千瓦時的新增用電量,這將是在中國電力發展史上劃時代的第一次。
中國的核電建設則正在開始大躍進,截止到2015年9月底,中國核電站的運行裝機容量達到2414萬千瓦,在建規模2769萬千瓦。而規劃和擬議中的核電站,至少是5000萬千瓦左右,大約相當于運行和在建的核電站規模的總和。
3、發電裝機的持續跟進導致棄風、棄光、棄水的現象十分嚴重
根據進日召開的國家電網第四季度工作會議部署,中國現有電網格局將實現重大變化,華北、華中、華東、東北、西北等交流同步電網,到2020年將互聯整合為東部、西部兩大電網,到2025年,東、西部電網則通過同步互聯工程,形成一個同步電網。
作為世界上第一大電力生產國,由于經濟增速趨穩,中國正面臨著電力過剩的難題,部分地區甚至出現了棄風棄光的情況,國家擬通過構筑一個更大范圍的電網,來解決電力消納的問題。
中國的棄風限電首現于2010年,此后棄風從零星現象快速擴散,成為行業頑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