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起,我國就要正式開展綠色電力證書認購工作。明年,將根據市場認購情況,適時啟動可再生能源電力配額考核和綠色電力證書強制約束交易。
這是今年2月國家發改委、財政部、能源局聯合下發的《關于試行可再生能源綠色電力證書核發及自愿認購交易制度的通知》(下稱《通知》)中的時間表。
不過,目前購買綠色電力證書基于自愿,《通知》提出“鼓勵各級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機構和個人在全國綠色電力證書核發和認購平臺上自愿認購綠色電力證書,作為消費綠色電力的證明”。
這在金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裁王海波看來是不可取的。在近日于北京召開的“可再生能源配額制和綠色電力證書交易制度研討會暨綠色電力消費合作組織籌備會”上,王海波說,自愿交易能夠吸引部分關心可再生能源的企業加入,但想讓全國幾千萬家企業都參與,那綠色電力證書一定不能自愿訂購。
他表示,通過國家和政策的頂層設計,采用可再生能源的強制配額,綠色電力交易強制到電網企業、發電企業、售電企業,作為地方政府的考核指標落地,才能夠實現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5%、風電占9%的目標。
在上述會議上,龍源電力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黨組書記黃群稱,自2006年可再生能源法頒布以來,我國風電等可再生能源產業實現了高速發展,裝機規模躍居全球第一,但風電,光伏等新能源還有很多需要解決的問題。各地落實新能源政策的法規不到位,市場交易變相降價,地方保護主義等,變相侵占國家可再生能源體系,對新能源建設發展產生了負面影響。
如何利用國家政策解決可再生能源的瓶頸問題?與會代表認為,要通過切實可行的制度安排,盡快推動可再生能源配額制的落地和有效執行,確保風電、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發電無歧視無障礙上網;同時,還要結合國際經驗和我國的發展形勢,鼓勵社會更廣泛群體在綠色發展和綠色消費方面承擔更多義務。
會上,國家能源局相關官員也表示,相比能源生產革命,能源消費革命關注度不夠,消費者和發電企業也沒有“彼此之間有關系”的意識。
發展新能源辦法很多,原有的政策只激勵了發電側,新能源裝機容量大幅上升,但對消費側沒有激勵作用,上了沒人用,這就造成大量的棄風限電。而用了清潔能源的企業和個人沒能得到好處,甚至在稅收上還有一定損失。在整個新能源成本高于化石能源的情況下,沒人有動力去用清潔能源。
上述能源局官員表示,消費側激勵將是下一步政策制定的重要著眼點。目前,一個非常嚴峻的任務是怎樣能讓全社會以最小的成本實現能源轉型,配額制就是最有效的辦法。這種制度責任清晰,從能源生產到消費,各個環節都有責任。相比補貼,配額制能可持續發展,指標能夠隨著時間和能源發展的不同階段來調整。配額制管理簡單,很多困難的問題諸如地方指標、光伏電站價格、補貼發放時限等都能順利解決。
這位官員最后表示,長久看來,綠電交易、配額制都是5-10年左右的階段性政策。隨著能源互聯網、能源技術等的發展,或許不到2030年,企業和個人就能用上清潔便宜的電力,通過市場交易的競價就能實現能源轉型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