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中國為什么搞智能電網?我特別聲明,我個人認為,中國把滿足可持續的高速發展的中國經濟放在首要地位。像美國的發展基本區域平穩,每年增長比例大概在2%左右。中國的電力前幾年都是10%—15%的速度增長,你拿什么能源替代它呢?替代所謂的常規能源呢?那就要想辦法,就要千方百計滿足。由此引來一系列問題,電網越大,電壓越高,線路越長,安全可靠性就存在問題。現在大家都提倡新能源,新能源目前價錢還是比較貴,讓老百姓用很貴價錢的電,老百姓承擔不起。所以美國提出要能夠承擔,所以我們要盡可能給老百姓提供最經濟、最省的能源。中國現在對于電能質量也越來越重視。現在中國電力市場廠網已經分開,將來怎么走還要看,對于競爭的問題也很重要。還有非常重要的一點,中國的可再生能源以非常快的速度在發展,我個人認為,只要中國政府下定決心,中國很可能走在世界的前列。我研究太陽光伏、生物質能、風電大概有十年左右時間,我一直在推進這個項目。我認為如果沒有智能電網起來的話,最后可再生能源接入電網是非常困難的,會有很大的問題。
余紅光:智能電網胡總已經談的很透徹。可再生能源接入也是智能電網在全球推進的一個最重要的挑戰。大家知道風電,以北歐為例,丹麥、荷蘭還有好多電來補償它。德國如果風電比例越來越大,水電用來補償的容量有限。如果我們用一些常規的電力手段和技術,恐怕很難在現在解決接入問題。如果拓寬一點,把IT的技術也考慮進來,比如電動汽車,今后在考慮解決方案上,一是有效的管理電動汽車接入電網。另外,電動汽車的使用,也為電力系統有非常龐大儲能的裝置,使得把今后新能源發電和用戶的電動汽車關聯起來,在當今技術上是可以做到的,我們有實時的數據庫,有超高性能地實時計算機技術。再加上從需求管理角度來看,把需求變成彈性的,把這些關聯起來,我們理解,智能電網以后對新能源的接入會帶來一些非常有利的條件。比如現在風電、太陽能都受到天氣的影響,當代信息技術,也可以增加它的一些預測性,智能氣象。
馮慶東:各位朋友,大家好。中國國家電網公司在今年5月份特高壓國際會議上正式提出中國建設統一堅強的電網,統一的含義是統一規劃、統一設計、統一建設、統一標準。因為電網是高度協調的整體,所以建設智能電網是一個非常復雜的事情,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建成的。所以我們對智能電網的建設和研究,一直從全面的、準確的角度理解智能電網。
智能電網是使電網智能化的過程,我們注重目標,更注重過程,所以時間會很長,而且需要在很多關鍵技術上、關鍵裝備上取得突破。中國智能電網的建設需要很長時間的努力。中國建設堅強智能電網首先是網架要堅強,就像人體的軀干一樣,你的四肢軀干是要可靠的。第二要像人的大腦一樣,要有很聰明的智慧。所以智能電網的建設是高度協調的整體。
大家比較關心中國的智能電網的基礎是什么。中國智能電網的建設,我們認為應該從中國的具體國情出發,也可以說從中國的具體網情出發。國家電網從成立一開始就著手建立堅強的電網,主要從我們的國情和國家電網企業的實際情況考慮。在此之前也開展了很多智能電網的研究和實踐,在大電網的穩定控制、數字化電網、數字化變電站以及電網調度的可視化方面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實踐,也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首先,在輸電領域,許多指標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比如對于分析和掌握電網動態行為的廣域測量技術,我們在這方面對電網的動態行為進行了量測。這對電網調度和控制的前提和基礎,我們需要安裝一些設備,到目前為止,大約有700多套測量裝置安裝電網,排國際第一位。量測和控制水平是比較領先的。
第二,基于電子技術采用的靈活控制技術,這也是電網安全可靠、高效效率的前提。接納可再生能源就是電網首先要有靈活調度和可以控制的手段。
第三,在數字化電網和電網調度方面,我們采用了一些關鍵技術,使電網調度的數據可視化以及電網數字化水平不斷提高。
第四,在數字化變電站建設方面,目前大概有70多座變電站,這都是我們搞智能化電網的基礎和前提。在這方面,華東電網公司走的比較靠前,他們在2005年就開展了對電網廣域保護和控制方面的研究,智能電網很多功能都是在廣域保護和控制方面開展一些功能和應用。在配件領域,上海電力(5.11,0.08,1.59%)公司做了很多有意義的探索。一是基于納硫電池儲能的研究。二是電動汽車的充電研究。在用電領域,主要開展了電力用戶的信息采集系統,在未來的三到五年內,會實現全面的覆蓋,全面的采集。
大家可能比較關心中國的智能電網建設現在進展到什么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