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的規劃在2017年的批準的時候把規劃做到了2030年、2040年,這個計劃是最長的,我們給浙江的規劃包括修編只允許到2020年,原因是國家海洋局海洋功能的區劃今后叫國土空間規劃,這個規劃只做到了2020年,所以所有新增的場址要到2020年年份,新的國土空間規劃出來之后才能夠跟上去,估計“十四五”的時候你們的規劃還得再修編,根據資源稟賦再細分一下。
往深海走主機的大型化是一個趨勢,金風海上單元副總經理于總談一下你們對風機大型化的看法,金風在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你要做大風機的時候希望整個產業鏈需要做哪些工作。
于晨光:我代表金風科技談一下我們的看法,剛才趙總把近遠海和水深做了界定,這是到目前為止我了解到最清晰的界定,大家談到深海、遠海,中國的資源情況各方面是跟歐洲有很大的差異,這兩個是不能連起來看的,歐洲可能說離岸又遠水深又深,中國我覺得到目前為止像江蘇其實是遠而不深的,因為目前在座的一個項目將近70公里水深也就15到20米的樣子,其實福建跟廣東現在像福建的外海的一些項目包括廣東5700萬的項目也就在35米、50米以內,我覺得首先行業內要解決的是遠海的一些問題,金風科技特別針對遠海技術上是分不同的市場有不同的產品以及整體方案的策略,比如說江蘇我們要解決遠海的相關問題,目前通過測算來看比如在江蘇6、7兆瓦這個級別上在遠海有比較好的一個發電量,也有比較好工程運維的成本,針對于遠海金風主要考慮的一是大型化、二是風機可靠性的問題,離岸遠之后建設包括運維成本是大幅度增加的,其實前面翟總在講的時候一直講我們大豐的實驗檢測中心,我們非常愿意把這些資源拿出來供行業做實驗驗證進一步提升可靠性。
在工程這一塊針對遠海,特別在天氣預報的準確性上包括工程施工上,招商局的徐總提到運輸安裝一體化的船舶,未來也是需要去解決的。再像這種模式運輸安裝效率、成本會大幅度增加。在運維上各家介紹的時候也提到了運維母船包括固定還有移動式的運維平臺,我覺得可能特別是針對于江蘇這一塊要提上日程去做的。對于我們做了這么多年的海上風電來看,特別是針對遠海,運維人員的能力以及運維人員對于海上環境的適應能力也是一個比較大的挑戰,未來運維人員能力上或者運維人員心理輔導干預上都要做大量的工作。
規劃層面上特別是針對遠海我們真的要做這種規模化的連片開發,現在其實也是在這么規劃的,在規劃完之后在分配上未來要做一些優化,比如說三峽集團這一片,另外的開發商是另一片,然后連起來,這樣在整個工程外送可以統一考慮降低成本。
主持人(趙生校):往深海發展除了大兆瓦的機組以外,風機機組因為風浪流的耦合作用跟載荷都明顯增加了,對于風機機組的設計包括漂浮式風機機組的創新研究方面,上勘院在這一塊已經做了比較多的技術儲備,希望陸總分享一下你們的研究成果。
陸忠民:剛才趙總對深海的定義做了一個細化的定義,這也是對整個場區當中分類當中與時俱進的分類方法。現在從30米到60米左右的水深里面固定式機組還是占有優勢的,目前從海上風電設計使用的情況來看,過去我們對單樁局限的范圍很小,20幾米可以30米就不行了,目前來看單樁機組還可以適應更深的水深。導管架適應的水深更多一些,30米到60米里面還是有優勢的。50米以外的后滿還是漂浮式的機組,這個方面主導我們在更深層的研究工作。
目前我們有三種形式,一種是百米級的機組是筒式的,一種是半潛式的機組,一種是張力腿的形式,目前中國海域基礎百米級的水深我們十年、二十年不能馬上碰到,像日本為什么做,因為它海岸線出去以后馬上到百米級的,我們目前做的就是半潛式和張力腿式的,還有推出筒式+固定這種方法的,漂浮式的對50米級水深以上的研究已經開展了這方面的研究,一個關鍵的點就是風機對于機組變形量,怎么能夠起到一個擇中的變形協調力,這個對優化基礎和風機造價是很有意義的。從固定式走向漂浮式一定廠家要走一個穩妥的一環,這個機型在固定性機型相對成熟以后再走向漂浮式,基礎的東西還是成熟的,只是增加了一個適用于漂浮式環境條件下新的優化的機制,像日本最近出了一些情況出現,有不少機型是新的,這樣會在漂浮式在示范運行的時候帶來更大的風險。我們規劃設計的時候是需要通過研究、試驗跟示范來進一步積累,我們目前設計計算都是采用軟件算的,這個軟件目前跟模型試驗還有20%左右的差異,跟原形的差異有多少還不確定,現在我們做的一環是前期研究,通過樣機試驗進一步積累經驗,開發一個系統之后我們再走上商業化的道路,目前來看我們研究這個工作要啟動做,商業化我們還要一段時間穩步推進。
主持人(趙生校):35米到60米的范圍內做固定式樁機組單機往大型化發展,使得容量更大,把土建施工成本降下來,這是一個發展的方向,對于漂浮式的不急于推出6兆瓦以上的,這個還是專家們普遍的共識,把產業鏈比較成熟的4到6兆瓦這樣量級的風機通過適應漂浮式運營的特點做一些適應性的改造和改進。
風機走向了35米到60米水深的情況之后,我們的施工裝備不單單機容量增加了,水深增加了之后特別是安裝平臺發覺自己的腿不夠長了,下面請中交第三航務工程局的王總分享一下,你們走向深海過程當中對施工裝備能力方面的一些考慮。
王濤:隨著國內海上風電向深遠海發展,目前從廣東、福建應該有深遠海的出行出來了,現在大型船機資源稀缺,現在搞施工兩頭搞,像上海的生煎包一樣,到處找資源,人家說你們為什么不造一下呢?涉及到退坡的影響,越往深海走我估計基礎施工造價是不會降低的,我們現在正在研究包括打造兩條適應50米以下水深專門做導管架樁機基礎的,發展情況怎么樣不知道,我們也研制帶波浪補償的船,前幾年我們第一個海上風電做完以后,特許權招標以后停滯了一段時間造成我們裝備有閑置的,我們技術研發在前面走這個沒有問題,做好基礎準備,但是一些造的東西建設的東西,海上風電研發中心在我們局,專門研究一些前瞻性課題、現實性問題,我們也得看到現在海上風電發展的現狀,我們也知道今后發展方向,我們也是在做一些技術儲備,包括船機裝備也在打造,今年要出來的平臺船95米長的,我們具備這個能力但是形不成規模化,國家對海上風電發展是持續穩定的話我們會更加有信心添置裝備,整個施工技術的發展關鍵還是要依托一些裝備的能力和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