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海開發大幕已啟,哪些問題應該提前注意?10月15日,河海大學江蘇沿海開發專題系列報告會開幕,8場報告會先后上演,來自校內外的8位知名專家教授積極為江蘇沿海開發建言獻策。
沿海開發,圍墾土地是第一步。河海大學海洋學院王義剛教授介紹,近幾年,江蘇沿海每年圍墾的土地只有五六萬畝,而根據《江蘇沿海地區發展規劃》,到2020年江蘇沿海將圍墾土地270萬畝。在這么大跨度的土地圍墾過程中,科學有序圍墾非常重要。首先應考慮環境問題,比如江蘇沿海有不少河口,在河口指導線以內就不應該圍墾;其次要應用新技術新材料,比如圍墾要用石料,而江蘇沿海少山,如果從外省運進石料,成本就比較高,因此應加快研發成本低廉的新材料。
“灘涂開發中經濟管理問題非常多。”河海大學商學院袁汝華教授介紹,國際上灘涂開發大致有三種模式:荷蘭需德海的大壩圍成淡水港灣模式,日本韓國的工業產業帶模式,阿聯酋迪拜的房地產開發模式。從近期看,江蘇采取日韓模式比較適宜。根據國務院批復,圍墾土地的總體要求是建設用地占20%,生態環境用地占20%,農業用地占60%。這樣,沿海產業的空間布局就顯得非常重要。比如過去沿海很多地方發展風電產業帶,其實風電產業是有排斥性的,建了風電產業,對其它產業就要限制。在國外,風電產業在沿海灘涂橫向發展的少,更多的是向海上縱深發展。而江蘇目前灘涂風電建得很多,近海風電只有響水在建。因此,十分有必要根據國務院的批復對原先編制的全省風電產業規劃進行修訂,限制灘涂上風電產業用地,鼓勵向海上發展。此外,灘涂開發過程中應該避免建設重污染的產業,發展低碳環保產業,同時要注意發揮當地資源優勢,比如建立肉制品和蛋奶制品基地、發展港口倉儲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