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有關我國晶硅和風電設備“產能過剩”的議論頗多,一些人甚至主張將晶硅和風電設備作為抑制發展的對象。
對此,中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產業經濟發展研究所劉峰副所長和陳志博士認為,“產能過剩一般是成熟產業才會得的‘老年性疾病’,晶硅和風電產業都屬于新興產業,如同新生兒,基本不會罹患‘老年病’。所謂‘產能過剩’,實際上是快速成長的產業供應鏈內短期出現的各環節之間、上下游之間以及產能與基礎設施之間的不平衡、不銜接,符合新興產業發展的普遍特點和規律。市場的階段性失衡不能叫產能過剩,更不應抑制發展。”
在多晶硅和風電設備兩個產業被定性為產能過剩的風口浪尖,劉峰和陳志主持完成的題為《把握發展規律,促進我國光伏產業又好又快發展》和《科學看待我國風電產業發展問題》兩份報告,多少顯得有些非主流。
之所以愿意透露報告的內容,劉峰說,作為研究人員,有義務為決策者提供一個新的視角,“發展中的問題只能通過發展解決,只要不拿納稅人的錢去砸,‘過剩’有利于在競爭中促進產業升級。太陽能光伏和風能產業是我國發展新能源、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方向,應該正確認識新興產業發展初期的階段性特點,正確利用產業規制方法,著力解決發展面臨的問題,推動這些產業更好地發展。我們絕不能因噎廢食,錯過搶占全球新能源競爭制高點,培育新能源產業的大好時機。”
晶硅生產能力尚有缺口,“過剩”存在規劃意義上的夸大
目前產能過剩論者的主要觀點是,在高利潤驅動下,過熱的投資拉著多晶硅產能一路向上,從2001年的80噸,連翻數個跟頭,沖到了2008年的4500噸。且目前在建總產能可能在8萬噸以上,明顯過剩于當前2萬噸左右的需求。
對此,劉峰說,把可能的或規劃上的產能都計入實際有效產能,顯然夸大了對“產能過剩”的估計。而在缺乏準確、客觀數據的情況下,用“產能過剩”來描述晶硅這一新興產業發展的階段性問題,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我們對新興產業成長規律的正確判斷。
研究發現,雖然我國晶硅產能擴張很快,但由于建設周期及市場波動,晶硅產業一直供不應求。2008年,我國多晶硅環節產量為4500噸,需求卻超過2萬噸,四分之三左右的缺口需靠進口來滿足。據測算,如果2009年國內的光伏電池產量保持在2008年2300兆瓦的水平,按照每兆瓦光伏電池需要12噸晶硅的行業平均水平計算,共需2.8萬噸多晶硅。而估算中的2009年國內多晶硅產量在1萬噸左右,這意味著還需要進口近2萬噸多晶硅,才能滿足國內的需求。
而隨著各國經濟的復蘇,光伏產業已經出現回暖跡象,晶硅價格已經出現上升,新一輪增長將會出現。
晶硅“過剩”并非產能“長板”太長,而是國內需求等“短板”太短
2008年太陽能電池產量為2300兆瓦,國內安裝僅為50兆瓦,98%左右出口國外。受金融危機影響,國外需求大幅下降,而國內市場遲遲未能打開,導致全產業鏈的經營狀況都遭受重大影響,出現“過剩”。
“晶硅‘產能過剩’,并不是因為產能這塊長板太長,而是由于國內需求和電網基礎設施這兩塊短板太短造成的。”劉峰說,太陽能發電具有隨機性和間歇性的特點,使得電網運行控制的難度加大,安全穩定運行存在較大的風險,因此,光伏發電很難進入現有的電網體系。同時,太陽能光伏發電成本較高,各國主要依靠補貼運行,而我國入網支持政策落實不到位。這兩方面的原因導致國內需求這一瓶頸尚未突破。
風電產業某些環節出現階段性供需失衡與成熟產業產能過剩有本質不同
研究也發現,我國風電制造業現已形成涵蓋葉片、齒輪箱、發電機、塔架等主要零部件的生產體系。從風電整機的供需情況看,葉片和整機近兩年投產的產能已超過了未來2年預計的市場需求,有可能出現產能過剩。根據國內主要風電整機廠商的產能擴張計劃測算,2009—2010年若全部達產,全國整機產能將分別達到1100和1900萬千瓦左右,明顯超過我國風電發展規劃預測的市場需求。同時,由于葉片在整機中所占價值較高,國內的葉片生產企業近幾年快速增加,導致葉片產能超過整機產能。
陳志認為,在整機和葉片兩個環節出現的過剩主要是企業驅利的結果,也是一個迅速擴張的市場上尚未形成有效競爭,從而促進產業內部整合的階段性現象,是新興產業發展初期出現的階段性特征,與鋼鐵、水泥等成熟產業的產能過剩具有本質不同。
左腳邁出去、右腳跟不上,產業基礎設施和政策體系建設步伐尚不一致
陳志說,新興產業的發展需要整體產業鏈、配套設施、基礎設施的協調發展。目前,我國在促進風電產業發展上尚未形成系統的政策體系,一定程度上存在著“左腳邁出去、右腳跟不上”的現象。
一是風電規劃與電網規劃不配套。很多風電規劃側重于資源規劃,缺乏具體的風電送出和電力接納的方案。如國家規劃內蒙古蒙東和蒙西有兩個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但是內蒙古風電的送出方式和落點至今未落實。
二是電網建設和風電場建設不協調,造成部分風電場不能及時并網或并網后出力受限,現行的調度機構對風電場也缺乏調度經驗和技術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