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利益攸關方,中國歐盟商會秘書長丁凱(Dirk Moens)對此次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的成果也格外關注,他認為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在新能源領域開放市場的問題不僅關系到中美雙邊的能源合作,也與多邊能源合作息息相關。
丁凱告訴《中國能源報》記者,相對于政府間和學術機構間的合作與對話,更多能源領域的合作是通過貿易實現的,比如說在風能行業,很大一部分先進技術是通過歐洲公司與本土公司的合作被帶進中國的,這也是商貿談判和能源合作息息相關的原因。但是他同時表示,歐洲企業對“外資準入”問題抱有和美國相似的擔憂。
他舉例說,中國首個海上風電項目的招標只對中國本土企業和國有資本相對控股和持大股的企業開放,當時他感到“中國將外資公司的貢獻排除在外”。同時他表示,雖然他“認同并感謝”中國4月修改了自主創新政策的有關條款,但是這些政策在執行和操作層面的落實情況如何仍有待觀察。
“中國歐盟商會看到,很多部委在正式發布法律前都會公開征集意見,我們認為在增加政務透明度方面,這是一個良好的開端。我們認同并感謝中國政府認真考慮了我們的意見和建議,并適時修訂了政策。中國政府官員公開的強調,凡是在中國依法注冊經營的外資公司也屬于中國公司,他們在中國生產的產品也屬于中國本地產品。我們希望有關部委在實際操作中能夠切實執行這些意見。”他說。
對這個話題,在中、美、歐多地從事能源貿易和能源咨詢工作的海深國際有限公司總裁毛觀岱對《中國能源報》記者表達了他的看法:“中國人去國外投資很方便。但在中國投資,法律方面很復雜,很多方面還沒有打開,這是中美戰略經濟對話會議的主要議題,但是市場打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多方面的協調。”這位在駱家輝會晤美國商會和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的午宴上與駱家輝就核電問題展開交流的美籍華人告訴本報記者:“美國、歐洲希望中國開放市場,加入《政府采購協議》,覺得中國慢了。我祖籍是中國,我特別了解,中國是一個大國,人口眾多,改革開放30幾年,現在市場達到這樣的開放程度真的已經是了不起的成就。應該多給中國一點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