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過三個月,中國就要接受“十一五”規劃能耗指標的檢驗,而即將開始的“十二五”將是在節能減排方面的又一次更大考驗。大力發展低碳節能技術為中國提供了答案,同時也為諸多掌握清潔技術的跨國公司提供可期的機遇。
在正在舉行的第三屆中國(太原)供給能源產業博覽會上,有來自18個國家和地區的627家企業及政府代表團在各自的展位上描繪著他們在低碳、綠色能源開發上的行動。
世界500強企業ABB(中國)有限公司中國節能中心經理人高磊說,各國樹立目標謀求低碳發展,政府與企業通力合作是關鍵。ABB在多個方面支持著中國重大工程建設,例如中國首座自主設計的半潛式鉆井平臺,亞洲最大的多晶硅生產廠、中國第一個海上風電場——上海東海大橋風電場。
“低碳和綠色技術無國界。我們要堅持開放的理念,多渠道推進低碳和綠色技術國際合作。”商務部國際貿易談判代表兼副部長高虎城在第三屆中國(太原)國際能源產業博覽會高峰論壇上說。
他表示,中國將積極推動多哈回合談判早結成果,大力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更好地實現“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為企業發展低碳產業和產品創造良好外部環境。
受能源資源制約、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和能源安全等因素推動,走能源低碳發展之路已經成為全球共識。包括中國在內的全球許多國家已經意識到將可再生能源納入國家重要體系,并加快技術發展制定了規劃。據統計,世界太陽能發電、風能和生物燃料三大新能源產業產值2009年已經達到307億美元、635億美元、449億美元。
隨著世界能源新技術的進步,世界能源利用效率日趨提高,能源強度將逐步降低。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核能等高效、清潔、低碳、可持續的高端能源利用技術的新能源產業正孕育著新的經濟增長點,也是新一輪國際競爭的戰略制高點。
中國國務院9月8日審議并原則通過《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新能源、新材料等七個產業被確定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重點方向。而即將出臺的新興能源產業發展規劃,最重要的內容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的規劃,核能、風能、太陽能等新能源將逐步占領能源領域。
新能源產業在中國屬于新興產業,近年來發展迅猛,整個新能源技術的研發與產業化應用已經呈現出良好發展態勢。
據統計,中國光伏行業的產能和產量均位居世界第一,2009年太陽能光伏電池年產量達400萬千瓦,為全球份額的40%;中國風電已基本實現與世界風電同步發展。到2009年底,中國風電裝機容量已達到了約2500萬千瓦,躍居世界第二位。在開展風能普查和詳查的基礎上,中國還提出了7大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規劃,基本形成了較完整的風電產業體系。隨著中國風電的發展,一批中國風電企業也躋身于世界前列。
據國家能源局有關人士介紹,中國將重點發展三類非化石能源,第一是核電,第二是水電,第三是風能、太陽能和生物質能。國家能源局預計,“2015年,水電和核電占一次能源消費的比重接近9%,風電、太陽能和生物質能接近2.6%。”
新能源技術的研發與產業化應用勢頭正勁,但其規模化發展還面臨著技術、成本、政策等各方面的問題。
聯合國工業和發展組織國際太陽能中心主任、甘肅自然能源研究所所長喜文華表示,為提升可再生能源的發展和應用技術水平,共同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節約能源資源,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建設和諧世界,中國與世界各國可在可再生能源與新能源方面進一步加強國際科技合作。
喜文華指出,目前,中國在可再生能源領域國際合作中仍然面臨諸多問題,主要包括:未形成統一協調的管理機制,導致國際合作與國家科技計劃配合不夠,國際合作項目存在脫節和重復的問題;國際合作項目規模較小,低水平重復的項目多,有針對性的重點項目較少,重點不突出;合作形式多以單向受援為主,存在由外方主導合作方向的現象,缺少以中方需要為主的合作項目,導致中方對成果應用不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