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控機床被人們比喻成裝備制造業的“打工母機”,具有基本性、通用性和戰略性的特征。在工業社會,航空航天、汽車、船舶、農機、電力設備、鐵路機車的制造樣樣離不開它。
“十一五”期間,在國家重大科技專項的指引和支持下,我國數控機床行業正向高檔數控機床領域進發,并連續取得關鍵技術突破,有望早日實現從機床“大國”到“強國”的飛躍。
一個老廠的創新蛻變
“一”——第一No.1,行業第一。
“一”——從一開始,永不滿足。
“一”——一以貫之,持之以恒。
“一”——一絲不茍,兢兢業業。
北京第一機床廠員工稱自己為“北一人”,“一”飽含著銳意進取,勇奪第一的志向。憑借國家重大技術專項的有力支撐,“北一人”接連取得重大突破,爭創一流步伐越邁越矯健。
——技術改造投入近3億元,完成高碑店鑄造公司擴建,實現單件150噸球墨鑄鐵澆鑄,具備超大規格超重型機床產品的制造能力。
——引進技術消化吸收,掌握了超大規格超重型龍復合機床及關鍵功能部件的自主開發技術和能力,完全自主開發龍門寬度9米、8米兩個品種,并形成銷售,很快將在龍門寬度10.5米產品上有重大突破。
——關鍵功能部件上,形成大規格雙速轉臺和大扭矩擺角銑頭和長行程滑枕開發能力。
“重大專項及科技創新的實施,使企業真正成為創新研發的主體。作為行業帶頭企業,技改投入要向國家需求方向集中,以為國民經濟重點行業發展提供關鍵的基礎裝備為己任。”“北一”總工程師劉宇凌對新華社記者說。
在科技之光的照耀下,這個1949年建立、與新中國同齡的老廠子在創新中轉型蛻變,重新煥發著青春。
德國頗具聲譽的貝塔斯曼基金會在一份題為《中國企業在德國——機會與挑戰》調研報告中,講述了“北一”成功并購瓦德里希·科堡公司,從“客戶”到“兄弟”,進而變身“老板”的故事,盛贊“新東家”具有跨國經營和整體協作的新競爭優勢。
“北一”的成功只是中國數控機床行業“起飛”的一個縮影。放眼全國,有機床行業“新十八羅漢”之稱的濟南二機床集團、江蘇新瑞機械有限公司等企業也都積極承擔重大專項課題,拓展自主創新實力。
嚴峻挑戰下的奮起直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