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由歐美同學會企業家聯誼會、中國大學生環境教育基地主辦的“首屆超融低碳經濟高峰論壇”上,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著名經濟學家成思危表示,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推動低碳經濟不僅要有自己的特點,而且還要通過國際碳交易機制、財政和貨幣政策、征收碳稅等經濟杠桿來補貼新能源產業。
在成思危看來,發展低碳和綠色經濟,不僅僅是出于環保的考慮,更是一次難得的發展機遇,下一次的產業革命,將由新能源產業來引領。
成思危:前三次產業革命分別是蒸汽機、電力、電腦引領的。下一次產業革命我認為是新能源引領的。所以從上長遠的發展角度來看,發展新能源、不排放二氧化碳將是未來的產業革命的一個先鋒。
但是成思危強調,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發展低碳經濟要量力而行,走自己的道路:
成思危:中國是發展中國家,所以我們中國發展低碳經濟要有我們自己的道路。在達到中等發展國家水平之前,還是要不斷發展,就要不斷的消耗能源。因為能源是經濟的糧食。所以我們現在的重點,不能像發達國家一樣,降低二氧化碳的總量,而是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強度,也就是單位GDP排放的量的降低。
成思危還表示,目前來看,新能源的成本相比傳統能源還要高出很多。比如,風能和太陽能發電的價格分別超出火電價格的一倍和四倍。盡管國家提倡發展新能源,但如果價格過高的話,就會喪失普及的動力。
因此成思危建議,應歸通過經濟杠桿對此加以調節。比如,充分利用國際碳交易機制,讓我國在減排方面的努力能夠有所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