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0年9月,兩條“西氣東輸”線路已累計向我國東部地區輸送天然氣660億立方米,相當于減少煤炭運輸7826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2.9億噸,惠及人口超過3億。
能源行業要發展,科技裝備須先行。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國家能源局局長張國寶介紹,“十一五”期間,我國建立39個國家能源研發(實驗)中心,初步形成集“基礎研究、重大裝備、研發中心、示范工程”四位一體的能源科技創新體系。
這5年,國家投資260多億元,支持60余家能源裝備制造企業進行技術升級改造項目,在能源行業關鍵領域、關鍵技術上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有效推動了能源利用方式的變革和新能源產業的發展。
今年國慶節前,矗立在江蘇如東縣海邊灘地的16臺風機,在潮水漲落間開始發電。“這是我國乃至全球首個潮間帶風電場,采用的全是國內風機廠家生產的機組。”中國國電集團公司有關負責人高興地說。
海上風電場尤其是潮間帶風電場建設,比陸地風電技術難度更大,世界上沒有成功經驗可循。我國憑借雄厚的風電技術和設備制造實力,將發展風電的腳步由陸地邁向擁有豐富風資源的大海。
“十一五”期間,我國風電技術和設備制造取得重大進展,已經具備各種技術類型兆瓦級風電機組的設計和制造能力。我國風電設備制造已形成內資企業為主、外資和合資企業共同參與的產業體系,大部分零件已經在國內制造,華銳風電、金風科技和東方電氣三家內資風機制造企業已躋身行業全球前十名。
除去風電,其他能源科技領域在過去的5年里,依托重大能源工程項目的實施,創造了多項世界之最,進一步實現技術裝備自主化。
規模僅次于三峽工程的廣西龍灘水電站,去年底全部建成投產,創造了兩項世界之最:最高的碾壓混凝土大壩和規模最大的地下廠房,代表著我國水電工程技術已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今年6月竣工投產的云廣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是世界上第一條正負800千伏直流輸電工程,工程自主化率超過60%,打破了外資壟斷局面,標志著我國電力技術和裝備制造水平在世界輸變電領域占領了新的制高點。
由我國自主研發設計的首座IGCC(整體煤氣化聯合循環發電技術)示范電站將于明年在天津建成,使煤由“黑”變“綠”的潔凈煤發電技術正在快速發展。
展望“十二五”,張國寶說,將把加快能源發展方式轉變放在第一位,圍繞我國在哥本哈根會議向國際社會作出的承諾,重點加快發展可再生能源和核能,加快能源結構調整,淘汰落后產能,加大國際合作力度,并加大能源科技研發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