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問題是,在國家出臺對新能源上網電價明確的補貼措施前,風電行業前景仍然模糊。中原證券分析師潘杭鈞認為,因為2009年國家取消了“風電設備國產化率達到70%以上”的要求,國際風電設備制造企業也將加快對中國風電市場的爭奪。
因此,未來風機行業盈利能力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而且隨著銷售風機使用年限的增長,維護費用可能成為隱患。
與之對比的是,多家研究機構對華銳風電未來的發展卻給予了肯定的評價。世紀證券分析師顏彪認為,華銳風電已經成為國內第一家打造規模化國產化配套產業鏈的企業,國產化率超過90%;國內首臺1.5MW、3MW以及5MW風電機組均有公司產出,1.5MW及以上中國市場占有率超過50%。
截至2010年11月,華銳風電在手訂單及中標項目約1500萬千瓦,其中3MW風電機組約占35%;公司在保持國內市場份額的同時,將歐洲、美洲作為發展重點,未來5年海外業務占比達到30%以上。
即便如此,多位私募界人士對《投資者報》表示,華銳風電的問題在于目前風電整機產能大幅提升,產品價格因此不斷下降,未來盈利空間很難保證。
但是,長城證券分析師徐超1月19日對《投資者報》表示,華銳風電主要做1.5MW和3MW的大型風機,目前競爭有限,盈利空間目前受影響較小。
國聯證券預測,華銳風電2010~2012年的估值分別為2.73元、3.92元和5.12元,按照1月19日的收盤價75.74元/股計算,估值接近低估值的金風科技。
由于金風科技在“A+H”股同時上市,受港股整體估值偏低的影響,其估值相對較低。華銳風電上市后作為風電整機公司估值的風向標,金風科技存在估值修復機會,而不是華銳下調。
方正證券分析師李儉儉認為,風力發電機組整機制造涉及多個精密零部件,中國在一些關鍵高技術含量零部件的設計和制造能力方面仍然欠缺,同時基礎工業能力較差,使得我國風電行業零部件配套存在一定的瓶頸。
華銳風電、金風科技等先行的整機制造企業已與零部件供應商結成了戰略合作伙伴,穩定的訂單占據了一定的制造資源,給后來者進入市場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從而構成了進入該行業的壁壘。
海外市場空間較大
在1月6日召開的全國能源工作會議上,前國家能源局局長張國寶明確表示,“十二五”期間爭取并網風機累計達到5500萬千瓦。國家對環保行業的投資力度被進一步明確,讓風險投資歡欣鼓舞。
另據清科研究中心統計,2010年,清潔技術行業共發生84起投資,涉及投資金額共計5.08億美元,較2009年全年增加58.5%和42.7%,是熱度最高的投資領域之一。
目前來看,中國風電市場的發展仍然在穩定走高。據了解,今年中國將開工建設甘肅酒泉二期500萬千瓦、新疆哈密200萬千瓦、內蒙古開魯200萬千瓦、吉林通榆150萬千瓦風電項目;啟動江蘇新的100萬千瓦海上風電項目,推動河北、山東、浙江、福建等地海上風電發展,抓緊建設上海東海大橋海上風電項目二期工程。
“十二五”期間,中國七個千萬千瓦級基地中的甘肅、河北、吉林、蒙東、蒙西將基本建成。同期,中國非水電可再生能源發電量有望達到2000億度,折合標準煤7000萬噸。中國風電開發已逐漸由陸上風電向海陸風電雙重發展。2010年2月,國家能源局、國家海洋局聯合下發《海上風電開發建設管理暫行辦法》,規范海上風電建設。
由此,風電裝機正在經歷從“任務驅動”向“利益驅動”的根本性變化。風機出口和海上風電試點區域擴大將增加風電設備需求增量。風電裝機規劃存在整體超預期的可能。
顯然,對于華銳風電來看這是利好。未來隨著公司3MW、5MW及6MW大型機組的推廣,華銳風電將大力進軍海外,力爭到2015年國際市場占到其銷售總額的50%。
除已投入運行的美國、加拿大、西班牙、澳大利亞、巴西公司外,華銳風電目前正在建設5個國外公司。華銳風電內部人士《投資者報》表示,公司國際風電年裝機發展的較快,規模很快將突破1億千瓦,這對于將面臨國內較固定增長空間的華銳風電來說,會開辟出一個巨大的市場。
此外,在海上風電領域,華銳風電已中標兩個近海風電項目,同時在執行一個海上潮間帶的30萬千瓦示范工程,公司在該領域的市場占有率已達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