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內風電設備制造商與開發商資本國際化腳步的加快,風電行業下一前行的方向將是市場和運營的國際化。在國際市場普遍有資源沒金錢的狀況下,并不屬于戰略資源的風電領域,有望成為中國最早被完全國際化的行業。
美國是世界上開發風電最早的國家。根據美國赫斯新興市場研究機構的數據,到2025年,美國市場風電裝機容量將達2億千瓦。
面對這一誘人的數字,中國風電企業早已按捺不住內心的沖動。華銳風電聲稱“十二五”期間國際銷售份額要達到30%,金風科技更是先行一步,早早將3臺風機立在了美國本土,為大規模進入美國市場做準備。
美國可再生能源項目資金,一般是由開發商和投資商的股權投資加上長期和短期貸款組成。項目最初資金由開發商提供,如開發商沒有足夠的資金,則必須尋找投資商融資。美國本土的金融機構一般不會為這種短期、高風險的項目提供初期融資。因此,即便是經驗豐富的開發商,也難有足夠的現金流維持運行。相比開發階段的融資危機來說,在建造和運行階段,企業仍然面臨資金短缺,貸款年限被縮短至10到15年,只有最好的項目才能拿到融資。
美國有資源,但缺錢。中國有設備、有錢、有經驗,二者優勢互補,理應一拍即合。但擺在中國企業面前的不僅僅是機會,更多的還有那些隔著大洋看不到的挑戰。
除了美國各州不同的政治環境和財務要求外,中國風電企業面臨的更大問題,是美方對中國風電行業的困惑與不信任。例如,中國風電設備的質量到底如何?
中國風電行業相關數據嚴重不透明。如:發電小時數、并網點容量、風機可利用小時數等。因此,設備商王婆賣瓜夸獎自己的風機質量如何好,開發商說自己的電廠運營能力如何強,都很難獲得美方的真正認同。
美國上下對中國企業一貫持懷疑態度。一方面是大量采用中國設備可能面臨強烈的“美國制造”壓力,另一方面則是對能源行業被收購一貫敏感。但相對于石油天然氣等戰略資源,風電畢竟不是命脈行業,在奧巴馬大力倡導發展新能源的當下,料想中國風電進軍美國,應不會出現中海油收購尤尼科鎩羽而歸的結局。
相反,業內人士對中美風電未來的合作倒是一致樂觀:雖然邁入美國風電市場的道路,并不一定真如國內風電企業想象得那般樂觀,但在擁有了融資能力、設備制造能力、風電場運行能力的當下,中國企業只要功課做到家,真有可能在未來數年內,成為美國本土第二、第三大風電設備提供商與風電場運營商,風電也有可能成為中國首先走向國際化的能源行業。 來源:亮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