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6日,《華夏時報》記者獨家獲悉,有關部門正在研究制定大型風電企業和大風機研發制造的扶持政策,該政策涉及財政投入、稅收優惠和金融扶持等幾個方面,并有望在今年“兩會”后出臺。
據科技部官員透露,“十二五”期間我國將重點扶持3-5兆瓦陸上以及5-10兆瓦海上風機的研發制造。有關機構預測,未來5年,我國風電新增裝機速度將保持在每年1000萬千瓦以上,增長量依然高位運行,新裝風機更加傾向“大型化”。
而作為行業龍頭企業,新增裝機容量連續3年排名國內第一的華銳風電,或成為最大的受益者。日前,華銳風電副總裁陶剛在接受本報采訪時表示,未來幾年的復合增長率有望保持在30%左右。
政策給力
華銳風電一開始便受到國家政策的惠顧。“2005年公司籌備的時候,正好趕上國家頒布《再生能源法》,開始大規模發展清潔能源,它的發展速度超出了人們的預料。”陶剛對記者說。
在“十一五”期間,我國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異軍突起,能源結構和生產布局明顯優化,能源裝備水平取得長足進步。而恰恰是這5年,華銳風電創造了中國風電設備制造業多個第一。
陶剛把華銳風電的成功歸因于研發的前瞻性,“比如我們在做1.5兆瓦的時候,國內都在做幾百千瓦;我們在做3兆瓦的時候,國內其他的1.5兆瓦才剛剛開始批量化;現在國內出現一部分的2兆瓦和2.5兆瓦,而我們的5兆瓦在去年就已經下線了。”
據介紹,去年10月,華銳風電自主研發的中國首臺5兆瓦風電機組正式出產,而其全球最先進的單機容量6兆瓦風力發電機組研發工作進展順利,首臺樣機將于今年6月下線,另外,10兆瓦風機研發項目也已經展開。
這意味著,中國有可能成為繼德國之后,第二個能自主生產當今最大單機容量風機的國家。中國風能協會秘書長秦海巖表示,6兆瓦風機下線是中國風電技術進入國際最先進行列的有力證明。
而大型風電設備的研發和制造,也是國家鼓勵和重點扶持的對象。在今年1月召開的全國能源工作會議上,國家能源局明確表態:要加快開發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扶持大型風電企業發展,鼓勵我國風電企業和風電設備“走出去”。據悉,我國在未來5年將重點扶持3-5兆瓦陸上以及5-10兆瓦海上風機的研發制造。
接近國家部委的消息人士向本報透露,包括風電行業在內的新能源產業政策正在制定當中,該政策主張扶持大型風機的研發和制造,有利于進一步加強行業領先企業的優勢和提高行業的集中度。
海上風電成新增長點
本報從能源局了解到,在“十二五”期間,我國7個千萬千瓦級基地中的甘肅、河北、吉林、蒙東、蒙西將基本建成。今年,我國將開工建設甘肅酒泉二期500萬千瓦、新疆哈密200萬千瓦、內蒙古開魯200萬千瓦、吉林通榆150萬千瓦風電項目;啟動江蘇新的100萬千瓦海上風電項目,推動河北、山東、浙江、福建等地海上風電發展,抓緊建設上海東海大橋海上風電項目二期工程。
這意味著,我國風電開發已經逐漸由陸上風電向海陸風電雙重發展,而海上風電試點區域擴大將增加風電設備需求增量,風電裝機規劃存在整體超預期的可能。中國風能協會的專家預計,今后一段時間內,我國每年的風電裝機規模要突破3000萬千瓦,海上風電則每年會突破400萬到500萬千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