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后,金風科技又在美國開發了一個109.5MW的風電項目,這些項目通過一兩年的試運行,充分證明了金風機組完全能夠經受住考驗。金風科技在美國與澳大利亞等國家的聲望,被迅速樹立。
“海外客戶市場上對金風科技乃至中國設備的產品的認識程度馬上就不一樣了,我們通過這種方式,在海外市場認可度上打開了突破口。”王海波談到。
2011年,為進一步開展國際業務,金風國際控股(香港)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金風國際”)注冊建立,金風科技的海外業務發展駛入了快車道。每年金風國際都有機組出口到國外,一條較為完備的業務鏈也就此構建起來,形成機組銷售、風電場開發投資、風電場服務三大業務模塊。
提速:源自硬實力“國外有自己的游戲規則,例如銀行認可、產品認證等,沒有這些在國外基本上是沒辦法賣機組的。再一個就是要有屬地化服務能力,這應該是經過驗證的。有了這些能力,訂單就水到渠成。”王海波說。
其實,海外銀行的認可在近些年來顯得越發重要,這主要體現在融資成本上。
一般而言,美國項目的投資回報率在8%左右,而美國的融資成本約為3%,因此在當地銀行獲得資金將為業主留出較高的投資回報空間。而從中國的銀行所獲得的融資成本普遍高于7%,也就是說用中國的資本,對于業主來說基本沒有收益可言。因此,在美國市場,如果想要做一個有收益的風電項目,融資必須在當地解決。
為此,金風科技開始嘗試逐漸擺脫對國內金融機構的依賴,嘗試通過海外金融機構融資。“我們在巴拿馬Penonome風電場項目上就實現了當地融資,融資方是由多家銀行組成的銀團,給這個項目融資了數億美元。”王海波向記者介紹。
金風科技安裝于美國的風電機組
其實,國際銀團之所以愿意為一家中國整機商融資,看重的當然是企業的硬實力以及機組的穩定表現,而這背后很大程度取決于金風科技在此前項目中的表現和其產品的認證情況。
據一位行業專家介紹,目前中國整機商針對機組的產品認證,甚至技術說明、操作手冊都與國際標準有差距,不像國外企業,要認證時能出具認證,要資料時能出具雙語資料。特別是在認證方面的缺陷,是中國企業所面臨的很大的短板,好在中國政府已經出臺了相關要求,在中國未通過認證的機組不能參與項目投標,開始與國際接軌。
金風科技堅持從第一臺自主機組研發開始,就進行認證工作,尤其是近些年來,通過與鑒衡認證中心等機構相互合作與促進,共同攜手走出中國,在此過程中,反向推動了中國風電整機的總體制造水平。
金風科技國際業務方面還在不斷深化的一項工作是服務。這不單單指運維服務,還包括幫助海外客戶進行風資源分析、風電場設計、風電場建設、設備采購、以及風電場建成后的長期運維服務和資產管理工作等。
由于金風科技對上述工作都進行了必要的準備,使其參與國際市場的能力不斷提高,已經具備了與國外整機商同臺競技的實力。
一個頗有意義的例證是其巴基斯坦TGF風電場項目。據項目負責人介紹,該風電場所在地區常年酷熱,每年6月的氣溫會超過45℃。為了讓機組適應這種天氣,研發團隊多次赴新疆吐魯番地區最熱的項目之一——托克遜項目,收集已有機組在高溫下出現的問題,并進行了系統的高溫適應性設計,在技術充分論證的基礎上,對設計的產品反復進行模擬高溫環流測試,最終研發出真正意義上的高溫型機組。
金風科技安裝于巴基斯坦項目當中的風電機組
2014年11月24日,33臺1.5MW機組一次性通過當地168小時試運行,打破了相鄰風電場4個月至8個月通過試運行的紀錄。截至2015年7月16日,單日最高發電量達102.45萬千瓦時,日發電時間超過20小時,發電量總計9270萬千瓦時。運行中,機組經受住了45度高溫的考驗,而周邊風電場的國外品牌機組40度時就已經停轉了。
快進:國際化戰略引領金風科技之所以能夠順利地開展國際業務,并將此項業務不斷做大做強,在王海波看來,與該公司對于國際化工作開展的戰略指導思想有關,即“五個國際化”。
“我們成立國際業務部的時候,就提了五個國際化。分別是技術國際化、人才國際化、管理國際化、市場國際化和資本國際化。”王海波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