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當前,國內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向好態勢進一步鞏固,但疫情給風電行業帶來的影響還在蔓延。同時,風電“去補貼”步伐正在加速到來。面對疫情“黑天鵝”和“去補貼”的雙重壓力,風電行業正經受復工延期、物流運輸受阻、供應鏈銜接不暢、建設節奏被打亂等巨大考驗。
圖片來源: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
本報記者 葉偉報道
當前,國內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向好態勢進一步鞏固,但疫情給風電行業帶來的影響還在蔓延。同時,風電“去補貼”步伐正在加速到來。面對疫情“黑天鵝”和“去補貼”的雙重壓力,風電行業正經受復工延期、物流運輸受阻、供應鏈銜接不暢、建設節奏被打亂等巨大考驗。
對此,業內人士表示,因疫情影響,正處在搶裝并網關鍵期的風電行業原有的生產建設節奏被打亂,不利于行業健康平穩發展。因此,需要調整并網期限等政策措施,保障行業平穩步入平價上網時代。
建設節奏被打亂
2020年是風電行業步入平價上網前的最后沖刺階段,趕工期、保交付、保吊裝、保并網成為行業當務之急。
據了解,去年5月,國家發改委發布《關于完善風電上網電價政策的通知》,自2021年1月1日開始,新核準的陸上風電項目全面實現平價上網,國家不再補貼。今年1月,財政部、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發布《關于促進非水可再生能源發電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 》,從2022年起,新增海上風電將不再納入中央財政補貼范圍。
為了獲得最后的補貼支持,風電行業開啟熱火朝天的搶裝模式,風電開發商憋足了勁準備大干一場。然而,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正在“搶電價”的風電項目建設節奏,造成風電項目并網延期風險增大。
“雖然疫情防控向好態勢進一步鞏固,復工復產正在全面積極推進,但對風電產業的影響仍遠未消除。”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秦海巖表示,風電項目開發企業原本按照政策窗口期,制定好計劃,完成項目招標、采購,滿負荷投入生產建設,但因疫情導致的工期延誤,打亂了原有計劃,大部分擬建和在建項目都難以在政策規定的并網時間節點內完成,意味著不能享受核準時的電價補貼。“拿不到原定電價補貼,投資收益不保,這些項目勢必被迫擱置或取消。”
秦海巖還預計,陸上風電項目建設工期至少延誤6個月以上,海上風電建設項目工期至少延后8-12個月。
“2020年正處于全面實施平價上網的最后沖刺階段,對風電行業來說是至關重要的一年。疫情打亂風電行業本就緊張的節奏,使得風電行業面臨的形勢更加嚴峻和復雜。”一位業內人士說,受疫情影響,風電場項目建設進度被迫推遲,使得相當一部分項目無法在規定時間節點前并網,不能享受原定電價補貼。因此,一些項目可能會失去投資價值,有的項目可能會夭折。
供應鏈“吃緊”
多位業內人士認為,疫情導致風電產業鏈上下游復工復產時間推遲,加劇風電行業供應鏈的緊張程度。
“在‘搶裝潮’情況下,疫情對于本就供不應求的緊張形勢更是雪上加霜,在采購、制造、供應、施工等產業鏈各個環節均受到一定程度影響。”中廣核新能源控股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章建忠說,由于風電制造企業復工復產時間推遲,不能及時落實今年排產計劃,導致國內部件和整機出貨量滯后于往年。
秦海巖也認為,受疫情影響,各地對企業復工時間、人員隔離提出限制性要求,加上物流運輸受阻,風電上下游企業推遲生產進度,一定程度上造成國內零部件、整機企業產能大幅下滑,設備供貨會延遲6個月以上。
另外,雖然風電行業生產供應體系日益完善,風機部件基本實現國產化,但是主軸承、齒輪箱軸承等風電關鍵部件仍受制于人。秦海巖說,目前,全球疫情形勢依然嚴峻,導致部分關鍵零部件供應緊張。“意大利、德國、厄瓜多爾等主要原材料和部件產地實行‘封國封城’,巴沙木、聚氯乙烯等原材料以及主軸承、齒輪箱軸承、IGBT芯片等部件的進口受限,直接影響我國風電整機生產。預計這一影響會持續到今年第二甚至第三季度。”
一位業內人士表示,隨著全球疫情蔓延,海外風電產業鏈企業停工停產嚴重,導致風機零部件進口受阻。“雖然目前進口零部件不多,但是進口的零部件皆為核心零部件,特別是大兆瓦風機的主軸承、電控系統、自動注油器(雙饋風機)樹脂、傳感器等仍需要從德國、法國等國家進口。”
仍需政策支持
風電行業如何應對疫情帶來的沖擊?業內人士呼吁,國家應對現行政策進行適當調整,“國家相關部門應出臺包括在建和核準的風電項目享受電價補貼政策的并網時間節點適當延期、對特定項目進行稅收減免、適度調整或取消部分電網考核,以及加大對科技研發的鼓勵等政策措施,確保既定風電項目的合理收益,保障風電行業穩定投資和發展規模。”
章建忠表示:“希望國家相關部門在政策方面能夠給予風電行業支持,尤其是在對電價補貼取得的‘關門’時間上能夠適當延長,以抵消疫情對行業發展的沖擊。”
秦海巖建議,對所有合法合規在建陸上風電項目,享受補貼電價政策的并網時間節點延期至少6個月;對按規定核準(備案)的海上風電項目并網時間給予延期至少6個月的政策。“受施工窗口期縮短、安裝船和施工裝備資源緊張因素影響,尤其是疫情導致上游國際供應鏈形勢惡化,并考慮到海上風電建設的復雜性,大量項目難以在2021年底前完成全容量并網。”
同時,疫情“黑天鵝”疊加“去補貼”雙重壓力,風電行業仍需要政策的扶持。秦海巖認為,風電行業的持續發展不僅需要全額保障性收購來保駕護航,也需要在電力市場化改革中對風電保持長期固定電價來降低不確定性,減少融資成本。
一位業內人士表示,需要在稅收等方面給予風電產業鏈企業一定程度的政策傾斜,為企業投融資、研發創新、產能擴張創造良好環境。“行業要突破關鍵部件‘卡脖子’,加快風電關鍵零部件國產化進程,補齊我國風電供應鏈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