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風電產業發展前幾年,制造業是產業的主體,在風電裝機場面火爆的時候,甚至出現過這樣的情景:風電機組用戶排著隊在生產線上催促設備安裝,機組裝好一臺就拉走一臺。很顯然,當時是絕對的賣方市場。但隨著風電裝機規模數量的快速增長,我國風電市場也逐步走向成熟,風電服務業正逐步發展成為產業主體的重要組成部分。
風電產業是一個特殊的行業,風電機組都要求有20 年的生命周期考慮,因此對機組質量和服務都有著特殊的含義。從用戶的角度而言,他們希望在風電機組運行20 年的生命周期里,設備可靠運營,沒有后顧之憂,獲得更低的度電成本,創造更多財富。而對于風電設備制造企業而言,對風電機組的服務從項目前期、設備制造、安裝調試、質保運維到后期服務,貫穿于整個生命周期。
業內人都知道,風電設備的制造周期很短,在工廠組裝一臺設備往往只需要幾天的時間,而設備運出工廠到安裝、調試、質保服務這些過程,少則需要2 年到3 年,多則需要7 年到8 年。衡量一個整機企業產品價值的指標,不是企業能生產多少設備,而是在設備交付后能否可靠運行,并經受住整個生命周期的考驗。因此,整機企業需要擔負長期的責任。
風電設備制造企業具有典型的制造服務型企業的特征。以用戶為中心,以用戶滿意為目標,以共同長遠利益為根本,著力提升服務水平和產品質量,已經成為如今風電企業獲得市場競爭優勢的關鍵要素和必要條件。
3 風電服務仍制約產業整體水平的提升
雖然2011 年中國風電新增裝機和累計裝機蟬聯全球第一的位置。但是,很多熟悉我國風電發展的人士都清楚,在風電場運營維護管理方面,我國還非常缺乏經驗,風電服務產業尚處于起步階段。
3.1 與國外企業相比差距明顯相比歐美一些國家已經發展了很多年的風電產業,我國的風電服務水平不高,我們技術能力、人員素質、信息化水平、管理經驗、利益取向等方面與國外企業相比都存在較大差距。
在信息化管理方面,國內風電企業大多還處于謀劃或起步階段,而國外企業在這方面已相當成熟。譬如,最近與國外某知名風電企業的一次交流中,在關于風場服務方面提到,該企業高效的服務體系是以信息化和高素質人員為保證基礎的。例如,它的現場故障處理分為六級,第一、二級通過SCADA 系統在遠程監控中心處理,在現場故障處理中占80% ;第三級通過鄰近風場的服務人員處理;第四級通過區域的服務專業人員處理;第五級通過服務部門的技術專家處理;第六級由總部綜合研發等資源負責處理。在整個處理過程中,通過遠程系統處理的故障占80% 以上,大大提高了效率,同時風電機組的安全運行也得到了保證。但是,縱觀國內風場服務,大多數企業還未能擺脫以人海戰術為主的現場服務模式,效率大打折扣,成本也很高。
在利益取向方面,我們也與國外企業有一些差別。國內風電企業大多是有國資背景的,而國外的風電場大多為個人或私人公司擁有,在考慮問題時想得更長遠,也更關注回報,他們多選擇專業化服務,服務理念更為先進。當然,一個產業發展需要不斷積累經驗。相比國外風電行業幾十年成熟發展的歷程,我國在短短幾年所積累的技術水平、人才隊伍和管理經驗的差距是可以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