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高壓”是指交流1000千伏及以上和直流±800千伏及以上的電壓等級,這比國內電網目前最高的交流500千伏高出了1倍,“特高壓”的支持者希望通過更高的電壓級別大幅度提高大容量、長距離的電力輸送能力。其中,交流特高壓因為將改變現有電網的分布格局而成為了爭議的焦點。
當時業界認為,如果能將特高壓的規劃從“國網”級別提升到“國家”級別,那就有可能獲批。
果然,2011年3月16日公布的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特高壓”電網被寫入其中。“綱要”提出,要“完善區域主干電網,發展特高壓等大容量、高效率、遠距離先進輸電技術”。然而,其中并未明確是發展特高壓直流輸電還是交流輸電,這被當時的業界解讀為國家對于國電公司的訴求是有所保留的,對于國網期待通過交流特高壓將華北、華中、華東3大區域電網聯成一片的設想并未一錘定音。
“就目前來看,特高壓交流輸電爭議定音的信號應該是錫盟—南京特高壓交流輸電線路的審批”,華融證券特高壓行業分析師告訴《中國投資》記者,該線路是國家電網2012年要形成的交流“兩縱兩橫”骨干網架東縱工程和構建“三華”同步電網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旦這一線路正式啟動,那就意味著這場爭議徹底結束了。
《中國投資》記者整理資料發現,截至目前,錫盟—南京特高壓交流輸電項目也只是獲得“路條”,具體建設啟動日期尚難確定。
“因為爭議仍然存在,目前特高壓交流項目審批進程緩慢”,國家電網新能源研究所所長李瓊慧向《中國投資》記者證實,國家電網今年年初提出的完成“四交三直”7條特高壓線路核準開工計劃的想法將再度被延遲。
電網格局雛形漸顯
“我們應該兩面性看待特高壓建設的問題,一方面是特高壓要不要建,另一方面是技術上能不能解決”,國網能源決策與技術支持中心主任賴來利在接受《中國投資》記者采訪時表示。
賴來利指出,特高壓建設要具備兩個必要條件,一是要有足夠的距離鋪設特高壓網絡,二就是巨大的電力需求量。日本國土面積太小,沒有足夠的土地資源鋪設特高壓網絡;俄羅斯則是對電力需求量并沒有達到需要特高壓輸電的程度;而美國都具備以上兩個條件,但州與州之間環保標準不一致,如果把電廠建在一個州,而把電力送到另外一個州,那么所帶來的環保問題應由哪個州負擔?按什么標準負擔就很難算清楚,也很難協調,所以制約了特高壓的發展。
在他看來,目前特高壓的安全性問題,隨著將來技術的進一步成熟是可以解決的。“我們要在中國國情基礎上考慮特高壓建設的問題,就目前來說,特高壓是解決這些問題的唯一路徑。分布式發電只能作為輔助,因為分布式發電的不穩定也意味著它并不是絕對的安全,如果從技術上解決這個問題的話,就是加儲能裝置,而儲能裝置不是用完扔掉就可以的,從環保角度,我們要考慮儲能裝置的回收利用,這目前還是個難題。從這個角度來說,分布式發電未來的長期成本不見得就低于特高壓”。賴來利告訴《中國投資》記者,在未來的10年乃至更長一段時間內,中國電網格局可能都將保持以特高壓建設為主、分布式發電為輔的格局。
特高壓建設之初,有專家提出是否可以在偏遠地區、用電量不大的地區利用其他方式取代建設特高壓電網的設想,比如利用儲能技術,再比如單獨建設區域性風力發電、太陽能發電場等。
“目前來看,因為量的關系,這些發電方式無法完全取代特高壓建設”,國家電網新能源研究所所長李瓊慧在接受《中國投資》記者采訪時表示。
然而,一位不愿具名的資深業內人士向《中國投資》記者分析稱,未來的智能電網應該是將互聯網概念引入能源領域。目前,電力系統的工程師們更多討論的是電網的信息化、數字化、自動化、互動化,強調電網要靠智能化服務好“大火電基地、大水電基地、大核電基地、大可再生能源基地和特高壓電網”,“這不是從互聯網的視角來探討審視問題,而是從傳統電力系統的視角來面對新時代的技術革命”。
“從這個角度來看,分布式發電技術的發展也是必然的,分布式發電量的問題也是因為電網的長期壟斷缺乏發展機會導致的”,上述人士預測稱,就目前來看,國家電網力推特高壓,特高壓建設腳步似乎無法阻擋,但是從長遠技術角度來看,未來分布式發電可能會成為電網主力,至少也是二者并分天下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