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電氣風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劉琦看來,現在風電行業是全面虧損,做得越多,虧得越大,“如果這種狀況持續下去的話,整個產業都會崩潰。”
在討論環節,劉琦還不點名地批評了同行華銳風電。而當時,華銳風電副總裁陳黨慧就坐在劉琦身邊。
劉琦稱,“目前這種狀況是如何開始的?首先,設備廠有很大的責任,甚至是最大的責任。中國風電產業發展迅速,整個產業良莠不齊,頭腦發熱,盲目投資。投資驅動下,追求規模,追求市場地位,導致中國風電產業在核心技術還未消化的情況下,就買來圖紙,簡單裝配,快速擴張。我覺得中國風電企業很多是這個類型。有的企業在國內的生產基地布點一下子達到了十幾個、二十幾個,產值在短時間內達到了全球第二。但是我們自己的能力,各方面的條件能夠支撐這一地位嗎?”
劉琦稱,2009年以來,圍繞產能擴張以及搶占市場份額,風電(設備)價格從每千瓦6000多元一路下跌到了3000多元,“這正常嗎?能保證零部件的質量嗎?能支持20年售后期的服務嗎?這是風電制造商的不冷靜,把這個行業給做壞了,做爛了。為了獲得訂單,于是有很多潛規則,都沒法擺到臺面上。”
2005年底成立的華銳風電,僅用兩年多的時間,便在2008年以22%的市場份額超過金風科技成為風電行業龍頭,并在產值上僅次于丹麥的維斯塔斯,名列全球第二。
不過,登陸A股兩年后,華銳風電的營業收入由2010年的203億元跌至2012年的40億元,凈利潤由28.56億元跌至-5.83億元,市場份額由2010年的19.7%跌至2012年的9.3%。
對于指責,陳黨慧回應稱,整個風電行業的困境,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產能釋放正好碰上了宏觀經濟形勢的變化,于是雪上加霜。
“當風電設備在每千瓦6000元、5000元乃至4000元的時候,是設備商有錢賺,開發商賺錢難。”陳黨慧稱,“看到設備這么賺錢,于是大量企業蜂擁而入,變成了設備商沒錢賺。現在低價競爭,整個產業處于整合淘汰階段。”
對于目前風電產業的虧損局面,劉琦認為投資開發商也有很大責任:“我們的投資開發商,在很長的時間內,招投標都是以低價者勝為原則的。不管技術好不好,配置如何,服務如何,更不看全生命周期的投資回報率。”
風電制造業快速擴張的后遺癥還包括過了質保期的維護問題。一位風電人士稱,現在很多開發商的大量的項目使用的風機開始過了質量保修期,但是出不了保單。在質保期內,開發商對質量是不予關注的,出了問題都是設備制造商的問題。出保之后,開發商開始著急了,接下來責任就是開發商的責任了。當初,設備合同規定了質保期內有一個質量指標,但是怎么維持下來呢?靠的是設備企業不計成本的服務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