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電設備行業一興起就陷入了產能過剩的泥沼。去年風電設備市場需求只有1200多萬千瓦,比最高時降了1/3。市場需求的急速萎縮導致價格戰,國產風電設備從每千瓦6500元一度滑落至3500元,近60家生產企業被市場淘汰出局,能批量裝機的企業只剩下15家。
但在中國船舶重工集團旗下重慶海裝風電設備有限公司,卻是一番蒸蒸日上的景象。今年上半年,海裝風電新增裝機容量同比增幅高達154%,在此基礎上,新接訂單又增長了10%。為什么海裝風電能逆勢上揚?身處產能過剩行業,企業當如何堅守?記者帶著這個問題走進了海裝風電公司。
走穩走好再走快
“欲速則不達。在售后力量跟上之前,我們寧可少接一些訂單”
在前不久召開的半年工作會上,海裝風電銷售部報告了喜訊—上半年新接訂單增長了10%。在產能過剩的當下,這算是不錯的成績了。但中船重工總經理助理、海裝風電董事長楊本新并沒有顯得很高興,反而嚴肅地問:“我們準備好了嗎?”
“欲速則不達。如果放開接單,訂單再多些也沒問題。但售后服務人員培訓還需要時日,在售后力量跟上之前,我們寧可少接一些訂單。”楊本新說,“海裝風電成立伊始,就是奔著做百年企業去的。我們寧可眼下步子慢一點,也要保證豎一臺風機就立一個標桿。”
穩扎穩打,是海裝風電在自身成長過程中總結出的經驗。中船重工下屬重慶齒輪箱有限責任公司,是中國最早的風電設備零部件供應商之一,中船重工因而早就嗅到了風電行業的發展機遇。但作為整機生產企業,中船重工卻是后進入者。“當時有的企業買來圖紙就生產,一投產就賺錢。但中船重工管理層要求我們必須嚴格走完樣機試運行、小批量試生產試運行全過程,在產品質量有保障之后才可以量產。”海裝風電總經理余紹清說,“整個過程要幾年,等走完全過程,市場已經趨于過熱。”
“但現在回頭看,穩扎穩打是對的。”余紹清說,因為穩扎穩打,海裝風電沒有在市場過熱的時候盲目擴張產能,如今市場不好的時候反而可以輕裝上陣;因為穩扎穩打,海裝風電產品以品質見長,在市場由追求裝機數量轉向追求產品質量和運行能效的當下,海裝風電機組獲得了市場認可。
“風電是長跑,如果體力分配不好,就算一開始領先,最后也會落下來。所以我們提出走穩走好再走快。”楊本新說,“一臺風機的設計壽命是20年,每天運行二十幾個小時,對裝備質量和售后服務品質要求都非常高。經過前一階段調整,市場已步入理性發展階段,只有把步子走穩,把品質做強,才能越走越順暢。”
有技術才能走得遠
“這兩年倒掉的基本都是依賴許可證引進、不掌握核心技術的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