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沿著蜿蜒于天山腳下烏魯木齊-吐魯番的公路,驅車從烏魯木齊往東南方開出40公里,“中國風谷”便在一片廣袤的曠野上延展開:巨大白色風車擎天而立,迎風飛旋與藍天白云相襯,綿延30公里,遠處清奇俊秀的博格達峰尖上白雪覆蓋。
達坂城,這個以一首《達坂城的姑娘》歌曲而聞名的地區,如今以另一種身份昭示著自己的特征:這里擁有亞洲最大的風力發電站。這與新疆特殊的地形和氣候有關,新疆地形為三山夾兩盆,地處中緯度,冷暖空氣活動頻繁,風大而多,持續時間長。
在達坂城人看來,“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是惡劣的氣候環境。對風能開發者而言,卻是最佳的風力發電地區。
新疆的風能利用在全國算“起了個大早”。早在1994年,新疆就率先建成當時亞洲規模第一的裝機規模超過1萬千瓦的并網風電場。但隨后的十年間,新疆在風電上的發展速度并不突出。尤其在2006年之后,產業發展速度減緩,并被其他地區如甘肅、內蒙趕超,在全國各省區的排名從第一下滑至第六。
今年年初,國家能源局批準新疆247萬千瓦風電項目列入“十二五”第二批風電項目核準計劃。顯然,新疆意圖未來在風電領域“加速度”。
但新疆還擁有豐富的煤炭石油資源,在常規能源價格低廉的背景下,風電是否具有當地消納的競爭力?基礎設施如電網配套是否能跟進?系統性應對之策還將考量地方決策者與企業們。
風機的萬博園
“金風機組,風速3米/秒,并網。”9月初,在達坂城風電場的新疆龍源風力發電有限公司達坂城風電四場的機房中,一臺風機監控系統的屏幕上如是顯示。
機房外,高大的白色風機一字排開,綿延到天山最高峰博格達峰下。而在20多年前,這里卻是茫茫戈壁。
“我們是最早一批在達坂城風區開發風電場的企業。”新疆龍源風力發電有限公司總經理魏春利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1991年12月,公司所屬的達坂城風電場正式籌建在白雪皚皚的戈壁荒灘上。1992年,該公司首次引進的丹麥4臺BONUS-300千瓦風機安裝完成,標志著達坂城風電場的第一批商業化機組投入運行。
到1994年,達坂城風電場裝機容量超過1萬千瓦,率先建成國內萬千瓦級風力發電場。
魏春利激動憶及當年,“當時原電力部副部長汪恕誠親自出席達坂城風電場"雙加工程"總結大會,大家都為風電能夠在中國落地而興奮。”
所謂“雙加工程”是指,九十年代國家推出的“雙加工程(加快技改進度、加大技改力度)”和“乘風計劃”,提出了“以風力發電機定單為籌碼,采取合資合作方式引進技術;組建風機生產國家隊;堅持"兩條腿走路"的方針,由國家計委組織"九五"風力發電科技攻關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