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達坂城風電場就是該工程的落地點。但直到2004年,我國現有風電項目的設備98%是進口的,有一半資金利用的是國際組織和外國政府的贈款或貸款。
“達坂城幾乎有所有國內外知名制造商的風機,堪稱風機的萬博園。”新疆金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馬金儒表示。
起大早趕超晚集
事實上,作為國內風機制造業的大佬,金風科技的起家也在新疆達坂城。
1986年,新疆水利廳成立新疆風能公司、新疆風能研究所和新疆新風科工貿有限責任公司(金風科技前身)。1989年10月,新疆風能公司接受丹麥政府提供的300萬美元無償設備贈款,輔以國內配套670萬元人民幣,引進了丹麥BONUS公司150kW風機13臺,再加上先前進行測試和實驗選購的丹麥WINCON公司100kW并網型風機一臺,成就了達坂城“當時亞洲最大的大型風力發電場”。
當前的風電行業有這樣的話:在中國,凡是搞風電的人幾乎都來過達坂城。但盡管起了個大早,在中國風電發展快速的近幾年,新疆風電并不顯得耀眼與突出。
“除了經濟總量小,沒有大的工業基礎作為支撐,即沒有很強的消納能力外,另一個原因是,新疆也是一個能源基地,煤炭石油和風電都非常豐富。當前煤炭石油價格也非常低,風電價格優勢不突出。”魏春利分析稱。
此外,后期制約新疆風電發展的最大因素是電網孤網運行的制約,電力外送通道不暢。
盡管以達坂城為代表的新疆風電發展速度并不突出,但卻收獲了硬幣的另一面:未出現過大規模“棄風”、“限電”現象。
“只有季節性、結構性的限電,比如冬季,必須保證供熱,熱電聯產的供熱上來,電就上來,所以個別時候會限電。去年也就是5%左右。”相比見諸輿論界的風電場開發商對電網輸送并網等配套滯后的詬病,魏春利則顯得很平和與理解。“畢竟電力和社會經濟是同步并行發展的。整體看新疆風電,還是比較有序、良性,大家都有飯吃。”
全疆風電發展提速
秋季是風電場最后裝機的時節。在新疆龍源公司達坂城風電三場,直徑十幾米的風機底座已經鋪就,只等風機運到后安裝,該場第五期工程33臺1500 千瓦的風機安裝正在如期進行。
距離風場西北方40公里的烏魯木齊市高新技術開發區內的金風科技二廠,數臺包裹著藍色大布的風機機組已打包準備出廠,車間另一半區域工人們也正在組裝機組,從整個車間現場看來,開工率正常。
“下半年開工正常。”金風科技二廠有關負責人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