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照“蝴蝶效應理論”,南美洲的一只蝴蝶偶爾拍動幾下翅膀,幾周后,可能在美國引起一場龍卷風。
美國氣象學家洛倫茨1963年提出“蝴蝶效應理論”時給出的解釋是:蝴蝶振翅可導致其身邊的空氣系統發生變化,產生微弱氣流,而微弱氣流又會引起它周圍的空氣發生變化,由此引起連鎖反應。
如果拍動的蝶之翼能連鎖反應,在遙遠的地方引發龍卷風,那么,當空舞動的風機葉片會對氣候產生什么樣的影響呢?有人發出這樣的疑問。更有人把這樣的類比作為反對發展風電的理由。
恐怕提出“蝴蝶效應”理論時,洛倫茨怎么也不會想到他的這一理論會成為人們反對開發大型風電場的論據。
的確,在過去幾年里,國際上有一些聲音稱,大型風電場會改變所在地區的氣候。影響的主要形式為,大規模風電場會抬高所在地的溫度,這一點在夜間尤其明顯。對此,氣象學給出的解釋為,夜間的近地面層大氣較穩定,暖層常常位于冷層之上,但風機葉片的旋轉會造成暖空氣下行,冷空氣上行,從而導致近地面夜間溫度升高。
更有擔心稱,大規模風電場會改變處于其下風向遠方某地的氣候。我國國家氣候中心趙宗慈研究員等人曾對風電場對氣候變化的影響研究進行了綜述分析。趙宗慈等人在2011年發表的研究論著中稱,一些數值模擬研究表明,如果全球建立大量大型風電場,例如假定全球使用風能占總能源10%以上,即全球陸地的30%— 40%和全球海洋淺水區均建有風電場,這些風電場的運行將可能造成全球變暖和風速減小。同時,作者也指出,由于試驗的不確定性,風電場究竟對全球氣候有何種影響,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人們的擔心也有道理,畢竟,直到今天,大規模部署風電場對氣候的影響也很難被精確地量化。
然而,最近在國際頂級科學刊物上發表的幾篇文章卻認為,風電對氣候變化的影響很小。
2月11日,在線刊物《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刊登的一篇文章稱,對歐洲來說,即便是實現了2020年風電發展規模,風電的發展給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也將非常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