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國家能源局關于電力體制改革的初步方案已經形成,從售電側的改革起步可能性較大,包括引入民營資本介入售電側,形成多元化售電市場。
3月4日,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電力投資集團公司黨組書記、總經理陸啟洲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正在探索多個層面的混合所有制改革,電力企業的改革是重點。”
電力市場改革研究專家組成員、華北電力大學能源與電力經濟咨詢中心主任曾鳴則透露,目前國家能源局關于電力體制改革的初步方案已經形成,從售電側的改革起步可能性較大,包括引入民營資本介入售電側,形成多元化售電市場。
“吸引民資入股,但股份限制在一定程度內,這樣有資金又不喪失話語權,短時間內這將是能源領域國企改革的主旋律。” 國家發展改革委體制改革研究所所長聶高民表示。
售電側或形成獨立的售電公司
電改方案有了新突破?這個消息得到了國家能源局相關人士的確認。
該人士透露,電改進行了十二年,一直堅持從上游的“廠網分開”開始改革,現在卻“倒轉槍口”,變成從電網的終端售電側“動手”,其主要原因是由于改革電網阻力太大。
“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了要”網運分開“,對于電力行業來說,”網“自然指的是電網。電網由于其物理特性屬于自然壟斷的范疇,但目前由電網來承擔的電力銷售環節,其實并不屬于必須自然壟斷的一部分,可以作為改革電網的一個突破點。”聶高民說。
我國的電力體制改革最早啟動于2002年。當時確定的思路是廠網分開、主輔分離、輸配分開、競價上網,最終實現市場化的電價形成機制。從當前國家電網和南方電網兩大電網集團統購統銷、輸配售一體化的現狀來看,其進展并不順利。
“直購電繞開電網進行交易,可以說是撕開了電網壟斷”第一個口子“。而售電側改革可以說為電網改革撕開了”第二個口子“。”華能集團高級經濟師、中國社會科學院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張安華告訴筆者。
據國家能源局相關人士介紹,所謂售電側引入民資包括幾種方式:其一是在剝離電網的售電業務后,鼓勵國資或民資成立獨立的售電公司。其二是成立統一的售電公司,吸引民資參股。“第二種方式可能更適合目前的發展狀態,因為電網的壟斷難以撼動,如果民資成為了獨立的公司,那么將受到電網很大的牽制,所以成立統一的售電公司吸引民資參股比較現實。”張安華說。
而這種“增強各類所有制經濟活力,加快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改革思路,目前已經在電力領域有所落實。2月28日,粵電力A(000539.SZ)發布公告稱,公司和民營企業簽署了兩項投資合作框架協議及發布了一項投資合作項目信息,共同建設發電廠的擴建工程。
售電公司?還是“收費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