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銳風電曾經是中國風電行業的“龍頭老大”,在2010年世界排名第二,全球市場占有率11.1%。公司2011年1月31日上證所上市時,創造了每股90元的最高發行價,市值一度達到900億元。
但這樣一個明星企業成功上市后,境況卻是“一瀉千里”。去年歲末,華銳風電最終以4.11元收盤,總市值縮水至165.22億元,股價除權后的實際跌幅已逾70%。今年1月30日,公司又接連發布了年報預虧公告和公司債券、股票可能退市的風險提示公告。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華銳風電如此“一瀉千里”?
外部沖擊
2006年2月,我國出臺了《可再生能源發電有關管理規定》,政府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鼓勵風電的大力發展。華銳風電敏銳地捕捉到了產業政策所帶來的機遇,通過引進德國技術,發展大功率風機,取得了驕人的業績。到2008年已超越金風科技成為風機的“龍頭老大”。但到了2011年,風電行業“棄風窩電”、“并網難”現象開始顯現,整個行業出現了產能過剩、發展趨緩、效益下降等問題。華銳風電的效益也正是從這一年開始走下坡路的。
海外知識產權糾紛也嚴重影響了華銳風電的海外營業收入。2011年9月美國超導公司宣布要對華銳風電提起訴訟,此后該公司分別在美國和中國的法院提起了訴訟。美國超導公司認為,華銳風電兩名職員勾結其內部的一名員工竊取了公司的電流控制軟件,給公司造成了8億美元的損失。2012年華銳風電的海外大客戶巴西電力集團,也在巴西一家法院起訴華銳風電,確認華銳風電從美國超導公司竊取了軟件代碼。知識產權糾紛嚴重影響了華銳風電產品在海外的聲譽,使得其海外市場幾乎全面停滯,海外營業收入銳減。
戰略錯位
激進的發展模式是導致目前華銳風電陷入經營困難的最重要原因。華銳風電從創立開始就特別注重與政府的關系,為維系與政府之間的良好關系投入了大量的成本。同時,華銳風電也重視搞好與大型國有電力企業的關系。正是因為政府主管部門、大型國企以及產業政策的特別“關愛”,才造就了2006—2010年神奇的華銳速度。如果缺少三者中的任何一方的“關愛”,華銳風電的高速發展將不可能存在。
但是,當2011年國家產業政策開始調整后,風電項目的審批變得更加嚴格,政府主管部門、大型國企對華銳風電的特別“關愛”逐步減少,華銳風電的市場受到嚴重挑戰。但是,市場的萎縮沒有使華銳風電停止擴張的腳步,公司在速度、數量、規模上的擴張仍然在繼續。這時華銳風電把市場重點瞄準了海外市場和海上風電。
在國內市場競爭加劇、市場難以擴大的情況下,采用“兩海戰略”本身是沒有錯的。但是,“兩海戰略”對技術、質量要求較高,華銳風電在技術、質量上并沒有優勢的情況下,過早實施“兩海戰略”進行規模擴張是存在巨大風險的。從后面“兩海戰略”的實踐中,我們也可以看到,該戰略并沒有取得成功,華銳風電海外10家子公司先后關閉了8家,海上風電也使得其付出了高昂的售后維護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