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政府部門的職位,很少有比中國在氣候變化問題上的首席談判代表解振華的工作更棘手的。
不久前,解振華同意接受英國《金融時報》的采訪,地點安排在他在中國發改委的辦公室附近一間籃球場大小的房間里。當天戶外的空氣質量為“不健康”;至少,智能手機上的空氣質量應用是這么說的。北京市民對此類應用的癡迷程度,不亞于倫敦人對天氣預報的重視。
大量霧霾來自汽車尾氣,但燃煤電廠也是來源之一。這些電廠推動中國成為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經濟體,也將這個國家變成世界頭號二氧化碳排放國。
中國對煤炭的巨大需求意味著,它在2012年排放了近100億噸二氧化碳,超過美國和歐盟(EU)的總和,占全球總排放的近三分之一。盡管擁有13億人口,但中國的人均排放量仍高于法國、意大利和西班牙,幾乎等于歐盟平均水平。
這讓解振華的處境很困難。在過去10年的大部分時間里,這位現年64歲、工程師出身的官員代表中國參加國際氣候談判。這些談判于近20年前啟動,目的是遏制二氧化碳排放。二氧化碳是主要的人為制造的溫室氣體,科學家稱,它正使大氣層的溫度升至潛在危險的水平。
談判未能阻止排放量在過去10年創下有記錄以來最快的增速。這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因于中國,中國一直在抵制外界要求其控制碳排放污染的壓力。
在氣候談判中,如果解振華認為其他國家提出了過分的要求,他有時會拍桌,這讓他出名。但現在他表示,窗外天天可見的污染,正在迫使中國做出改變——無論外國提出什么樣的要求。
“不夸張地說,霧霾問題和氣候變化問題在一定程度上是相同來源造成的,”他表示,“霧霾促使我們做出更重大的決定,加速轉變發展和生活模式,轉變經濟、工業和能源結構。”
換言之,隨著中國經濟日漸成熟和降低對重工業的依賴,它希望在解振華所稱的用更清潔能源代替燃煤發電的“巨大努力”基礎上,更上一層樓。問題在于,中國愿不愿意(或者能不能夠)及時做出改變,阻止全球氣溫升至潛在高風險的水平?
對于這個問題,解振華面露慍色。“國際社會有時候懷疑中國會不會采取切實行動,”他表示,“這件事應該是不存在問題的。中國肯定會采取行動,不僅是為了保護人民的生命財產和健康,也要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努力做出貢獻。”
沒錯,中國正在邁出驚人的大步,從燃煤發電轉向更清潔的發電方式。去年中國新增的9400萬千瓦發電裝機容量中,近60%使用可再生能源。這其中包括超過1100萬千瓦的太陽能,足以為中國的一座小型城市供電,并且高于其他任何國家一年的新增裝機容量。
目前,太陽能、風電和水電占中國發電裝機總量的近三分之一,而美國的這一比例不到15%。中國還在進行排放交易系統的試點,有望到2020年建立全國性的碳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