虧損還是關停,正在成為脆弱的中小棉廠逃不開的選擇題。
近日一份報告顯示,因訂單稀少,棉價持續高位,一些小型棉紡織企業已停機放假,多數小型棉紡織企業開工率僅有50%左右。但即使是大型紡織企業,開工率也只能保持在85%左右。“長期訂單非常少,目前在手的訂單主要是三四月接的短單,未來訂單情況仍然堪憂。”華潤紡織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狄慧表示。
紡織業的境況只是制造業的一個縮影。由于產能過剩嚴重,去庫存化的過程依然漫長,中國經濟整體情況不容樂觀。業內分析人士表示,在5月份內外需求雙雙走軟后,中國經濟連續第二個季度增長放緩的可能性變得越來越大,中國的經濟復蘇依然脆弱。
黯淡的數據
生產者價格指數(PPI)連續15個月走軟開啟了一個黯淡的5月數據。
5月份PPI較上年同期下降2.9%,超過4月份2.6%的降幅。與此同時,消費者價格指數(CPI)溫和上升2.1%。
CPI的溫和上升沒有帶動PPI回升。PPI的通縮自有數據記錄以來,分別出現了四次,但這一次PPI通縮,一直未出現CPI的通縮,物價持續溫和上漲;PPI縮、CPI脹同時出現很罕見。
國泰君安證券固定收益部研究主管周文淵表示,PPI和CPI的背離,另外一個解釋是國內經濟結構失衡,供給和需求在不同產業、不同行業內出現錯配。從行業來看,下游需求要么是貨幣擴張帶來需求過快擴張,要么是供給層面受限,有些是價格管制領域,從總體來看是供給不如需求擴張得快,下游消費品的價格面臨上漲壓力。
需求不暢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解讀就是供給過剩、產能過剩。從上游的煤炭、電力、風電等能源行業的產能和供給量,銅、鋁等工業原料的產能和供給量,到中游的鋼材、水泥、玻璃、化工產品、工程機械的產能和供給量來看,或多或少都存在產能過剩的問題。
匯豐經濟學家馬曉萍表示,企業部門總體情況依然不好,特別是中小企業。馬曉萍稱,這些企業難以獲得貸款,在產出價格下降的情況下,盈利能力將持續惡化。
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5月份工業增加值較上年同期增長9.2%,略低于4月份增幅。反映工業活動的關鍵指標——發電量5月份同比僅增長4.1%,低于4月份的6.2%。此外,在政府加強對出口數據采集的監管后,5月份出口僅較上年同期增長1%。5月份出口大幅下滑表明,中國的外部需求遠不及此前數據所顯示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