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商業周期轉換正在迫使中國經濟重啟因四萬億被拖延的轉型進程,但往哪個方向轉?如何轉?卻非坐而論道者可以解決的問題,尤其治理產能過剩的一刀切政策之下,企業生存業已艱難,如何有能力轉型?而隨著新環保政策的出臺,“中國制造”普遍的“三高一低”發展模式將面臨更艱難的生存困境,逼迫企業自我轉型純屬癡人說夢。當下企業家在成本領域的探索,包括向低成本的國家和地區轉移產能,在全球消費模式轉換導致總需求下降的情況下,乃是傳統模式的低水平延續,也非有效出路。
但轉型無路了嗎?也不是。技術顯然是個方向,于是廣東等諸多地方祭起了機器人產業計劃,但問題在于,裝備制造的更新需要整個產業鏈的配合和推動,落實到裝備企業層面需要在銷售增長和成本消化之間平衡拿捏。然而不幸的是,自2004年以來,產能過剩行業經過10年七個回合以上的打壓,以鋼鐵、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和船舶五大行業為“罪魁禍首”,擴大到了風電、光伏、焦炭等19個行業,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的信貸政策隨著產業政策進行調整,中國經濟中的產業共生關系被打破,繼而通過供應鏈和價值鏈上的傳導機制拖累產能相對并不過剩的行業更新技術裝備。
實際上,產能過剩行業更需要技術裝備的進步以提升產品品質并開拓高附加值產品,但企業是個有機的整體,只有維持現有業務正常運轉的情況下才能更好地更新技術裝備,但產業政策引發的信貸政策收縮不斷吞食企業的現金流,企業疲于奔命,首尾無法兼顧,如何奢談技術進步?于是中國紡織、鋼鐵、風電、汽車、裝備制造、機電等行業的企業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與國際先進企業的技術差距不斷擴大。
而技術壁壘已經成為貿易保護主義的主戰場,中國因不適當的產業政策拖累行業技術進步由此遭遇惡果,日益壓縮著下游眾多中小企業的生存空間。近日,2007年生效的歐盟委員會關于化學品注冊、評估、許可和限制的REACH法規再次修訂,歐盟將服裝、表帶、包、椅子、沙發、頸袋和皮革玩具實施六價鉻含量不超過3PPM的禁令從德國擴大到全歐盟,相比先前的1000PPM限額提高了333倍。預料占絕大多數比例的中國中小企業將因此退出歐盟市場。
在我們看來,中國的產業升級依然擁有龐大的空間與機遇,關鍵要正確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推動產業內部、產業之間以及產業與金融之間形成并優化共生關系,而不是成為產業發展的負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