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問題是影響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性、戰略性問題,必須系統謀劃和長遠考慮,形成明確的能源戰略及實施舉措。近兩年,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組織殼牌公司、哈佛大學、清華大學等中外多家機構的70余位專家,開展了中國中長期能源發展戰略研究。重點對全球和中國能源的供求形勢,未來中國能源發展的目標、原則和戰略途徑,煤化工、核電、電動汽車等有爭議的能源技術,城市化、交通等重點用能領域,能源安全以及重大能源政策進行研究。形成以下基本觀點:
一、能源領域處在大調整、大變革時期,能源技術、能源市場和能源地緣政治正發生重大變化
一是能源技術革命快速演進。全球能源技術創新進入高度活躍期,呈現多點突破、加速應用、影響深遠等特點。供給側的可再生能源、非常規油氣已進入大規模應用階段,需求側的電動汽車和轉化環節的智能電網處在市場導入期,可燃冰開發、碳捕獲封存等技術有望取得新突破。主要國家根據其資源稟賦、技術能力、需求潛力等條件,突出重點,加力推進。能源技術革命已經引發了產業革命,將對能源供應結構、生產和利用方式、產業組織、地區格局產生深遠影響,并將引領全球進入新一輪工業革命。
二是全球能源供求格局出現重大變化。非常規油氣資源的勘探開發帶動石油儲量增長,石油峰值理論引起的短缺恐慌已基本消失。目前全球已出現油氣消費重心東移,生產重心西移的新趨勢。2010—2030年,中國和印度新增石油需求將占全球新增石油需求的一半以上。預計在2020年前后,美洲將成為新的石油生產中心,美國也在謀求成為石油天然氣的定價中心。石油供應地區格局呈現出傳統產油地區、美洲甚至北極等多極發展的新格局。
三是能源地緣政治日趨復雜。美國能源獨立取得實質性進展,使得全球能源地緣政治更趨復雜和多變。美國不會放棄在中東地區的石油利益,但在推進中東民主進程時將不再受石油問題的牽制而更加強硬和激進,國際能源市場將更加不穩定。全球能源運輸通道安全風險上升,對一直在搭國際“能源運輸安全便車”的我國帶來新挑戰,我國將直接地暴露在周邊地區、中東和非洲地區的地緣政治風險之中。隨著頁巖油氣的成功開發,美國將成為天然氣的潛在出口大國,我周邊地區的能源角力將此消彼長,能源地緣政治將更為復雜。另外,頁巖氣革命導致歐洲市場上液化天然氣和來自美國的低價煤炭供應增加,俄羅斯天然氣所占份額和影響力下降,俄羅斯的天然氣需要向東亞出口,這將對歐亞大陸的地緣政治產生深遠的影響。
二、未來20年是我國實現能源生產和利用革命的窗口機遇期
一是全球能源需求將持續增長,供求偏緊的局面并沒有根本改變。即使全球付出巨大努力推動綠色轉型,根據模型分析,2020年和2030年的全球一次能源需求將分別達到159億噸標油和177億噸標油,比2010年增長20.4%和34.1%。新興經濟體是推動國際能源需求增長的主要力量,2010—2030年中國和印度新增能源需求分別占同期全球新增能源需求的33%和29%。盡管北美由于非常規油氣開發使得地區能源供給狀況有所改善,但從全球的角度來看,隨著南亞、東盟、中東等地區加快步入工業化進程,能源需求持續增長,全球能源供求偏緊的局面沒有根本改變。
二是在我國經濟將由高速增長向中高速增長轉換的階段,能源需求增速有可能明顯下降。未來20年,如果采取正確的能源戰略和政策,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發展低碳交通和綠色建筑等,可將2020年和2030年的能源需求分別控制在50億噸標煤左右和60億噸標煤左右。2010—2020年我國能源需求年均增長4.8%,2020—2030年年均增長1.5%,明顯低于2000—2010年年均8.4%的增長速度。
三是我國能源自給率總體上保持在較高水平,但石油天然氣對外依存度持續上升,能源開發利用帶來的環境壓力持續加大。如果不控制石油消耗快速增長,2020年我國石油消耗將超過6億噸,2030年將超過8億噸,2030年石油進口依存度將達到75%左右,天然氣對外依存度也將快速上升,能源安全面臨嚴峻挑戰。能源開發利用帶來的環境壓力增大,二氧化碳排放持續上升,如果不采取控制措施,將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帶來重大挑戰,有損中國人民及世界人民福祉。另外,化石能源使用是PM2.5、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等大氣污染物的主要排放源,如果不控制化石能源的消耗并降低排放強度,按照目前的趨勢發展下去,大氣質量將達到難以承受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