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納是關鍵
汪寧渤:利用小時低和棄風到底有什么關系,實際上它們既有關系,又不完全相同。
咱們現在很多部門都在公布哪里哪里棄風多少,這個數字有多重因素影響。比如2012年甘肅風電棄風小時是1645小時,最后媒體報道說甘肅棄風25%、30%,這影響就有些大了。
但我們把所有數據展開做剖析,結果會發現以下幾個原因。第一,2011年,2012年甘肅大多都在忙改造,所以那年各個風廠就沒有全機組在發電,大概影響5%左右。第二,2012年整個實際風況比原先設計水平年風況低,原來設計2300,實際上只能發到2100多。第三,酒泉客觀上形成一個200公里長,10公里到20公里寬的風電廠群,以遮蓋自身的部分風力。
此外,關于并網和棄風,和風電發展之間的關系也需要理順。比如像甘肅河西風電要解決送出問題,就要建750或者800千伏特電網,全線打通需要一年半的時間。實際上風電審批在前,而電網審批在后,所以建設周期和審批環節不統一,導致了客觀上來說形成了風電和電網不配套。
但歸根結底,解決棄風問題的核心在于市場消納能力的不足。
李亦倫:限電的問題不能只靠電網,第一、實際上真正風電市場的消納問題,電網只是做了通道的問題,還需要市場的培育和消納。比如三北地區,本身風能資源非常好,裝機規模也很大,但風電的消納市場沒有。下一步我們在國家和新的產業發展這塊,要注重自我消納的提升。
第二、國家要打破區域性的考慮,讓我們清潔能源的電能夠流動起來。
第三、老百姓,包括企業集團,單位,要有利用新能源,消納新能源的意識。只有市場建立完善了,才能真正對限電的解決能夠產生很大的影響。
關于風電降價,我覺得時機還是欠缺的。首先限電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其次補貼資金不到位,還有配額制沒有很好地實施,開發商的權益不能得到很好的保障。
侯佑華:我們資源分布是不合理的,比如三北地區的風況比較好,但他們建設風電的問題并不是為了消納,而是為了送出。但大量的電力從三北地區送出以后,用電省份愿不愿意付出代價消費,這也是值得商榷的。
現在風電的價格要遠遠高于常規的價格,如果把風電和光伏作為主力電源來用的話,必須得提高它的競爭力,降價是一個大的趨勢,始終圍繞高電價肯定是不合理的。對于風電降價的問題,從長遠來看是必然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