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協同發展,優化三地能源結構,實現大氣污染防治聯防聯控成為應有之義。
11月26日,由人民日報社主辦,以“推進協同發展,加速產業融合”為主題的京津冀協同發展論壇在北京開幕。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陳昌智、人民日報社社長楊振武等出席開幕式并致辭。人民日報社總編輯李寶善主持開幕式。
陳昌智在致辭中說,京津冀地區的PM2.5,燃煤貢獻了1/3,此外還有機動車輛、工業、秸稈燃燒、揚塵等所造成的污染。環境污染治理,任何一地都不可能獨善其身。京津冀三地應緊密攜手,加強在能源結構調整、淘汰落后產能、化解過剩產能、機動車污染防治、水資源保護等方面的合作,建立大氣污染、水污染聯防聯控機制,共同構筑起區域生態環境安全防護體系。
形成產業分工
優化區域能源結構
據了解,京津冀三地在能源領域的合作正日益深化,并結出碩果。
在節能綜合服務領域,天壕節能公司承接了廊坊金彪玻璃等5個余熱發電項目;動力源公司承擔了河北鋼鐵龍海余熱回收發電等工程。在清潔能源利用領域,奧科瑞豐公司在廊坊、邯鄲、邢臺、石家莊等地區建設了近100條生物質成型燃料生產線,產能達50萬噸;國能生物公司在河北威縣、成安等地建設了生物發電站;國電聯合動力投資建設保定風電設備制造基地,承接了張北海子洼49.5兆瓦風電場工程。在電廠脫硫脫硝領域,大唐科工、國電龍源等承接了河北衡豐電廠脫硫脫硝等工程。
陳昌智說,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需著重在加強頂層設計、促進產業一體化、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構建便捷交通網絡等方面下功夫。應由中央層面作出規劃,增強規劃的剛性。京津冀要通過產業鏈的合理分工,發揮各自優勢,差別化發展,使區域經濟深度融合。
“不合理的產業結構和不合理的能源結構是造成大氣嚴重污染的重要原因,必須通過創新驅動實現京津冀協同發展。”河北省常務副省長楊崇勇認為。
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工經所原所長呂政對京津冀產業結構調整提出意見,“京津冀工業相似性程度很高,關聯度卻很低。北京和天津可以發展加工組裝型的制造業,重點發展關鍵零部件制造和產品總成,降低企業零部件自制率,零部件制造應向河北等地轉移,形成專業化、社會化的分工體系。”
對此,河北省發改委黨組副書記、副主任宋立民認為,要通過市場的倒逼機制促進企業控制能耗和排放、轉型升級和實現結構優化調整。
加強大氣污染
防治聯防聯控
北京市常務副市長李士祥在論壇上透露,北京市委市政府已制定并下發正在實施的2013年-2017年清潔空氣行動計劃,總投資將超過8000億元以上,聚焦壓減燃煤、控車減油、治污減排、清潔降塵等四大主業,確保已經確定的84項重點任務全面完成。
“今后一個時期,天津將按照中央對京津冀一體化的定位,順應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大勢,主動調整天津市的城市功能,”天津市委常委、濱海新區區委書記宗國英表示,“將努力在基礎設施的相連相通、產業發展互補互通、資源要素的對接對流、生態環境的聯防聯控等方面下功夫。”
北京市經信委主任張伯旭也認為,京津冀協同發展,尤其要改變區域能源結構,壓減燃煤,提高清潔能源的使用比例,應大力發展風能、太陽能等新能源產業,把京津冀地區打造成為能源環境的先導區。
河北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張建國表示,京津冀協同發展,核心是互利共享的發展,要共享京津冀的生態環境,共建京津冀生態補償機制,特別需要整合三地的創新資源,協同創新發力,打造生態環境。
“2013年中央財政安排京津冀區域大氣污染治理資金50億元,2014年計劃再投入100億,支持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已先期撥付80億元。”北京市環保局副局級干部、農工黨中央生態環境委員會副主任周揚勝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