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發展的特點與趨勢
能源發展史揭示了從煤炭取代木柴開始,能源發展進程就向越來越清潔的方向發展,就是不斷降低能源使用過程中碳的比例,增加氫的比例的過程。各類能源的化學構成分析是,木柴中每個分子包含1個氫原子和10個碳原子、煤炭中包含1個氫原子和2個碳原子、石油中包含2個氫原子和1個碳原子、天然氣中包含4個氫原子和1個碳原子。19世紀煤炭的使用降低了碳原子的比例;20世紀石油的應用,又一次降低了碳的比例;20世紀50年代天然氣快速發展,能源排放中碳的比例再一次被降低。能源的每一次更替,都在降低碳的比例,增添了更多清潔氫的成分,確切來說就是能源的“氫化”過程。這一“氫化”“脫碳”過程從人類開始使用能源已經持續了200多年。
中國新能源發展面臨的問題
能源結構不合理、浪費嚴重、供需矛盾突出。中國的能源資源儲藏總量不足,人均能源資源擁有量更低,中國的石油、天然氣、煤炭的人均儲量分別相當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1%、4.5%、79%。我國能源浪費現象嚴重,能源利用率較低。據統計,我國礦產資源總回收利用率僅為30%,而發達國家高達50%,全國可回收而沒有回收利用的再生資源價值達350億元~400億元,每年約有200億元~300億元的再生資源流失浪費。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推動了其對資源的旺盛需求,資源進口量不斷增加,同時對能源的需求量越來越大,常規能源已不能滿足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
溫室氣體排放量巨大、空氣質量差、環境污染問題嚴重。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一大二氧化硫和二氧碳排放國,國際環保責任壓力大。經濟快速增長伴隨能源消耗不斷加大,同時還付出了環境污染嚴重的代價,目前我國環境污染問題日益嚴峻。
能源進口來源集中、對外依存度大、能源安全問題突出。中國原油的進口來源主要在中東和非洲,分別占50%和30%。同時,由于從中東和非洲進口一般都走海上運輸,運輸的距離較長、運輸安全問題凸顯。2014年中國石油需求增速在4%左右,達到5.18億噸;石油和原油凈進口量將分別達到3.04億噸和2.98億噸,較2013年增長5.3%和7.1%,石油對外依存度達到58.8%,逼近我國61%的“紅線”;天然氣進口量達530億立方米,對外依存度達31.6%。中國能源的對外依存度過大,迫切需要發展新能源來滿足國內日益增長的能源需求。
中國新能源產業發展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