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大容量儲能應用工程
開展大容量儲能試點。大力推廣應用儲能新技術,積極探索商業化儲能方式,逐步降低儲能成本,依托行業領軍企業,在崇禮縣、張北縣開展大容量儲能試點,為實現可再生能源全覆蓋做好示范。加大壓縮空氣儲能、大容量蓄電池儲能、飛輪儲能、超級電容器儲能等技術研發力度,開展規模化儲能試點。
開展一體化儲能示范。在風電、光電等集中開發區,開展“風電+儲能”、“光電+儲能”、“分布式+微網+儲能”、“大電網+儲能”等發儲用一體化的儲能應用示范,支持發電、用電、儲能企業等投資建設和運營儲能裝置,為示范區可再生能源大規模開發應用提供支撐。
配套建設一批抽水蓄能電站。統籌考慮區域電網新能源和調峰電源發展需要以及當地站址資源條件,在綜合論證基礎上,在尚義縣等地合理布局抽水蓄能電站,參與區域電網調峰。
3、智能化輸電通道建設工程
開展智能化輸電技術試點。創新可再生能源電力送出方式。結合新開發風電、光電送出和就地消納需要,依托中科院、電科院等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到2020年謀劃建設一批智能化輸電示范項目,引領可再生能源并網發展方向。
建設智能電網,提高示范區自身消納能力。擴建超高壓輸變電工程,增建特高壓輸變電工程,完善可再生能源電力跨省跨區輸送通道規劃,提高示范區可再生能源電力的外輸能力,優化京津冀三地能源結構,提升區域可再生能源的消納比例。優化電網運行管理,加強區域電網協作,深挖系統調峰和電力通道輸送潛力,提高電網消納和輸送可再生能源電力的能力。適應農村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發展的需要,進一步加大農村電網投資力度,加快農村電網改造升級步伐,提升農村電網裝備水平、供用電能力和質量。
4、多元化應用示范工程
在供熱、市政照明、居民生活、工業、農業、農村、交通、建筑等領域,大力推進用能方式改革,促進可再生能源高效利用,打造多元化就地消納示范樣板工程。
可再生能源供熱。推進崇禮縣、張北縣等地風電供熱試點,并逐步擴大供熱面積。借助京張聯合申辦冬奧會的契機,聯合北京市不斷拓展風電供暖范圍。支持在崇禮縣率先建設100萬平方米跨季節集中儲熱與被動建筑技術相結合的供暖示范項目,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效率。依托大型光熱發電站,實施熱電聯供。在城鄉普及太陽能熱利用,規模化推廣太陽能熱水系統。充分發揮中低溫地熱資源清潔無污染、持續性好、應用面廣等優勢,在地熱資源豐富的赤城、陽原、懷來等縣,積極謀劃一批、建設一批、儲備一批地熱供暖項目,重點推進典型示范項目建設。
生物質能綜合利用。支持萬全、宣化、涿鹿、蔚縣等縣建設生物質成型燃料生產基地;支持骨干優勢企業在工業園區建設生物質成型燃料供熱示范項目;支持涿鹿、萬全、下花園、赤城、沽源等縣(區)加快建設生物質熱電工程項目;支持農村實施生物質成型燃料替代燃煤工程;支持大型專業化能源企業建設規模化生物天然氣示范項目。
可再生能源產業消納。加快沽源風電制氫及下游產業示范項目建設,開通張家口-北京帶寬100吉比特每秒(Gbps)直達光路,建設張北大數據中心示范項目,形成可再生能源綜合利用產業鏈。將示范區可再生能源推廣應用與產業結構升級結合起來,提高產業準入門檻,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大力發展低能耗、低排放的清潔型產業。
可再生能源交通工程。加快構建示范區可再生能源交通網絡,率先在公共交通、出租車、旅游觀光等領域推廣使用電動汽車,完善充電站(樁)等配套設施,到2020年實現可再生能源交通網絡全覆蓋。
建設分布式供能樣板項目。采用“自發自用、余量上網、電網調節”的運營模式,因地制宜建設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發電以及燃氣“熱電冷”聯產等各類分布式電源。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規劃建設一批以智能電網、物聯網和儲能技術為支撐的微電網示范工程和新能源綜合供能區域,提高系統消納能力和能源利用效率。到2020年,在奧運場館、高檔酒店、標志性建筑等場所率先建成一批分布式供能樣板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