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風電經濟發展思考分析
【按】海上風力發電是利用海上風力資源發電的新型發電, 海上風電具有資源豐富、 發電利用小時數高、 不占用土地、 不消耗水資源和適宜大規模開發的特點。此外, 海上風電可以就近在負荷集中的沿海各省消化, 避免了長距離輸送, 有效減少棄風現象。我國海上風源資源豐富,具備大規模發展海上風電的資源條件。經過連續多年的高速增長, 風力發電在我國取得了飛速的發展, 成為僅次于火電、 水電的第三大電力來源。然而隨著風電在內陸地區的快速增長,棄風限電等問題也開始実出, 成為制約風電發展的主要障礙, 海上風電將憑借自身的諸多優勢,成為我國風電進一步發展的新藍海。目前,我國正在大力推動海上風電的發展,將從以陸上風電開發為主向陸上和海上風電全面開發轉變,目標是成為海上風電大國平潭如何適應生態能源大趨勢,利用風能的資源稟賦大力發展風能產業,是我區目前經濟發展的重心以及研究方向。
發展平潭海上風電產業回顧與前瞻
近幾年,歐美國家珍寶風電開發的重點轉向海上,許多大型風電開發企業、設備制造企業正積極探索海上風電發展之路。海上風電有其鮮明的特點,其建設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相對陸上風電要復雜得多。因此,在相關的設備制造、工程施工、運營等方面,海上風電可以借鑒我國陸上風電開發的成功經驗和世界風電強國的發展經驗,促進政府相關部門出臺技術和管理政策,大力推動我國海上風電發展進程。
一、全國海上風電產業發展趨勢及應用現狀分析
中國的新能源發電裝機容量增長迅猛, 風電裝機容量更是接近全球三分之一,2017年國家能源局發布的?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中提出: 2020年全國風電裝機將達到2·1億千瓦以上,年均新增約1600萬千瓦。從全球風電理事會發布的數據表明:2015年中國風電累計裝機容量占全球市場比重高達33·6%,而同期美國僅為17·2%。國家能源局發布的數據顯示, 2016年中國累計風電裝機容量達1 ·49億千瓦,同比增長13·2%; 風電裝機容量占中國全部發電裝機容量的比重己高達9% 。
我國的海上風電在2009年啟動, 已經過幾年的發展時間, 海上風電積累了一定的經驗, 相關產業鏈配套不斷完善。根據中國風能協會統計, 2016年中國海上風電新增裝機(吊裝量)154臺,容量達到59萬千瓦,同比增長64%,累計裝機量達到163萬千瓦。預計2017年海上風電裝機約為100萬千瓦, 同比増長超過60%。在過去幾年間國內的開發商積累了海上風電項目的建設經驗; 同時在風電開發方面, 通過不斷積累海上風電場開發建設經驗, 截止2016年底海上風電機組供應商共10家,其中,累計裝機容量達到15萬千瓦以上的機組制造商有4家。在機組大型化的同時, 包括海上風電安裝船,海上升壓站等配套設施不斷完善,為海上風電的發展提供了支撐。根據預測,在0·85元/千瓦時的電價下,開發商是可以實現10%的資本收益率的, 慈著成本的不斷下降, 收益率依然有提升的空間。
隨著海上風電市場空間逐步打開,海上風電場的建設將帶動制造業繁榮, 國家能源局發布海上風電規劃到2020年全國海上風電開工建設規模達到1000萬千瓦,力爭累計并網容量達到500萬千瓦以上。以単位千瓦13000-20000元造價計算,海上風電的空間約1500-2000億元。根據國家氣象局風能太陽能資源評估中心數據顯示,我國5米到25米水深線以內近海區域、海平面以上50米高度, 海上風電開發潛力約2億千瓦 。 全球海上風電累計裝機容量預測,到2020年以近海資源為主的海上風電開發達到4000萬千瓦以上, 2030年將達到1億千瓦以上。因此2020-2030年將是海上風電市場高速發展的階段, 也是海上風電將進入遠海更佳時期。
為促進海上風電產業健康發展, 我國在推進海上風電發展和管理方面, 出臺了一系列規定, 并采取了一些舉措, 開展了大量積極的工作, 海上風電規劃及建設等政策和標準不斷完善, 有力加快了海上風電開發的步伐。根據風電發展規劃, 在海上風電示范項目取得初步成果的基礎上,我國將促進海上風電規模化發展。重點開發建設上海、江蘇、河北、山東海上風電,加快推進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海南和遼寧等沿海地區海上風電的規劃和項目建設。
二、 平潭海上風電產業建設取得成就及前景展望
建設海上風電產業被列為福建省“十三五"規劃重點項目。 平潭地處臺灣海峽與海壇海峽之間的突出部, 因“狹管效應″,平潭風能資源豐富, 且四季風向穩定。據當地氣象資料顯示, 2006年至2015年之同,潭城區域年大風(大風指陣風八級或以上, 即風速≥17. 2米/秒)日數在10天以內,東澳、北厝、坷嶼與及蘇澳等風口區域平均在120天左右;潭城區域年平均風速在3. 5 - 4. 0米/秒左右, 東澳和北厝年平均風6. 0- 7. 0米/秒左右, 草嶼年平均風速在7. 0- 8. 0米/秒左右, 蘇澳年平均風速在8. 0- 9. 0米/秒左右。冬季以東北風為主導風向, 夏季以南風和西南風為主。
2011年11月平潭綜合實驗區總體發展規劃獲批以來,平潭努力發揮政策優勢, 克服產業基礎薄弱、 配套設施建設滯后、 人力資源匱乏等因難,調整發展思路,大力培育新興業態,特色產業培育有了初步成效。 尤其是今年以來, 為貫徹落實中央對平潭 “一島兩窗三區″的戰略定位和省委“四個轉變″工作要求,聯系平潭發展的實際, 區究工委、管委會研究決定優先發展“5+2″產業,將風能產業列為優先發展產業之一。全區己落地8個風能產業項目: 大練海上風電場, 長江澳海上風電場、 福建通尼斯海上風機研發生產基地、 風博物館、中自卓風機水冷系統研發制造基地、 青峰電場二期、 草嶼與山與頭風電場、中船黃埔正力海上風電施工運維基地等項目,已開工項目5個。截止2017年6月己累計完成投資12.25億元。其中通尼斯風力發電機研發生產基地已落地建設。通尼斯己并購 Nunuphar公司,并將在平潭舉辦國際風電論壇;中船黃埔正力海洋工程有限公司瞄準東南沿海海上風電安裝運維市場, 目前己注冊運營, 企業已將區外風電運維市場引入平潭, 為平潭引入更多資源; 帕卓風機水冷系統研發制造基地已選址; 風博物館作為風能產業與旅游融合發展的產物, 也在規劃建設中, 開拓區域性風能產業。 圍繞打造區域性風電產業服務基地,以中廣核大練海上風電(投資額60億元、裝機容量30萬千瓦)、大唐長江澳海上風電(投資額37億元、裝機容量18.5萬千瓦)兩大項目為龍頭、 拓展產業項日, 重點引進行業領軍型風電設備制造企業, 發展與風電產業相關的上下游服務業,積極開發與風能相融合的旅游產品。風機水冷系統研發制造正在加緊建設;集海上風電設備安裝、救撈、消防、定期維護等一系列功能、載重1.8萬噸的大型拖輪“正力輪"及相關配套打樁等作業船隊已進駐。
平潭綜合實驗區為充分利用平潭豐富的海上風能資源,發展清潔能源,減輕環境污染,優化能源結構,帶動經濟發展。根據實驗區總體規劃,出臺加快風能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明確將利用區位、資源、政策優勢,大力推進海上風電開發.、風電設備制造、風電服務業發展、 相關產業融合等, 培育壯大風能產業鏈。中廣核平潭大練海上風電項日, 已正式開工進設。大唐國際的平潭長江澳185MW海上風電場工程項目, 己獲福建省發改委核準。由通尼斯自主研發的新型6Mw/12Mw海上浮體式風力發電機的生產基地也己落戶平潭, 該新型海上風力發電機組創新型技術是我國自主研發的重大創新成果,充分發揮平潭綜合實驗區和自貿試驗區雙核驅動優勢,致力打造 “一帶一路”海上風電中外項目合作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