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風電超速發展,裝機增40%
中金公司最新研報稱,預計中國風電行業裝機量有望在此前三年相對穩定的50-55GW基礎上實現超過40%的增長,達到70-80GW。更為重要的是,2023年隨著機組大型化速度趨緩和海上風電需求起量,國內風電行業產值有望重回增長,景氣兌現確定性較高。
研報指出,風電行業即將步入建設加速期,2023年行業產值會重回增長。該機構預計,展望2023年,中國風電行業裝機量有望在此前三年相對穩定的50-55GW基礎上實現超過40%的增長,達到70-80GW,對應風機吊裝臺數較2022年增長21%。
隨著機組大型化速度趨緩和海上風電需求起量,預計2023年國內風機(不含塔筒)的市場規模較2022年同比增長34%,塔筒和風機基礎環節用量規模較2022年同比增長56%,海纜環節產值較2022年同比增長175%。
2023年風電行業還有一個值得關注的點是,國內風電產業鏈在出口市場將迎來機遇,風機環節出口進展有望提速,海風制造產業鏈有望承接海外需求的增長。從這一點不難看出,海外國家對風電產業也在越發關注,全球市場不斷增長。
同時,該研報也提出了2023年風電行業三大關注點:1)國內風機步入低價交付周期,市場擔憂產業鏈將迎來低價訂單帶來的盈利壓力。機構認為,整機企業有新能源電站業務支撐盈利表現,零部件能夠受益于原材料降價得到利潤率的修復;2)國內專屬經濟區范圍的海上風電開發尚在前期階段,海上風電在專屬經濟區的發展是必然趨勢,如果后續專屬經濟區相關的海上風電開始推動,將大幅打開海上風電長期資源空間;3)國內風電產業鏈在出口市場有望迎來機遇,風機環節出口進展有望提速,海風制造產業鏈有望承接海外需求的增長。
光伏不逞多讓,預計今年裝機可望達到100GW
中國光伏行業協會名譽理事長王勃華在2022中國光伏行業年度大會上作我國光伏行業發展趨勢與未來展望報告時指出,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將是未來電力供應的主力軍,2022年中國光伏新增機預計為85-100GW,全球光伏新增裝機約為205-250GW。
穩經濟和加速能源轉型,國家能源局要求新能源發電項目應并盡并、能并早并
11月29日,國家能源局綜合司下發《關于積極推動新能源發電項目應并盡并、能并早并有關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
各電網企業在確保電網安全穩定、電力有序供應前提下,按照“應并盡并、能并早并”原則,對具備并網條件的風電、光伏發電項目,切實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及時并網。
加大配套接網工程建設,與風電、光伏發電項目建設做好充分銜接,力爭同步建成投運。
對于第一批、第二批大型風電光伏基地項目,請各省級能源主管部門梳理本行政區域內尚未提交接網申請、接網送出工程建設滯后及接網送出工程未納入國家或省級電力規劃情況;
并對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新能源項目等電網”、“電網等新能源項目”、“電網等納規劃”情況進行統計。
“風、光”大潮,“頂不上”仍然被人詬病
加快風電、光伏發電項目建設并網,使系統調峰成為電網運行的難題,新能源穩定性不足的弱點被進一步放大。
由于風電與光電資源的地域、季節不均衡性,導致中國風電和光電的消納、儲能、輸送環節,越來越成為制約其發展并發揮潛力的障礙。隨著近些年,各地新能源發電項目的迅猛增長,制約也就越來越突出。
風電光電難以就地消納,電網發展滯后,跨省跨區通道能力不足等問題,成為制約新能源消納的剛性約束。同時,還存在電源系統調節能力不充足導致系統調峰能力嚴重不足;促新能源消納的政策和市場機制不健全等問題。
業內人士建議,提高新能源消納水平,應提升火電機組靈活性、增加系統調峰容量、完善調峰資源配置機制,同時轉變監管思路完善新能源消納機制,在輸電側,應注重完善輸電成本評估體系及分攤機制,逐步形成基于綜合成本的輸電費用定價機制。在用電側,為促進新能源消納,需要政府法規和政策給予有效激勵和引導。
除了加大風電、光伏發電的并網消納力度,加快推進儲能技術和大規模商業化應用也是中國未來新能源戰略必須要應對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