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交所產品創新人士和上交所產品研發部門人士都表示,所里沒有進行相關課題和金融產品的研究。
本報電話采訪了多家大型基金公司產品設計部總監,包括南方、鵬華、易方達、富國等基金公司都表示還沒有進行相關產品的開發。
富國基金人士表示,我們可能會考慮設計一只以投資低碳上市公司為主題的基金,但參與碳排放權交易設計對國內基金公司來說還比較前瞻。
港交所衍生產品市場部總監黃柏中表示,現時市場做法是透過場外市場雙邊交易,向外國投資者出售核證減排,且按歐洲市價折讓出售,由于市場并不透明,令項目持有人議價能力不高,而港交所則可以提供更透明的平臺,透過結算所交易以減少整體對手風險。
國際上似乎對碳交易前景也有猶豫,自由市場的理念還在為碳交易敲鼓助威,但是一些非政府組織甚至政府機構已然承認失利。英國獨立政府顧問機構氣候變化委員會就對此表示悲觀,“我們不確定‘歐盟排放交易計劃’可以為交易市場減排吸引低碳投資”,并建議回歸傳統的法規管治辦法。
不過,陳碩依然堅信不久的將來中國會出現一批碳交易的標準,他甚至將個人自愿性減排市場也涵蓋在內。
“只要有目標,它就會出現指標,制定了標準,有了指標和標準就可以交易。”陳碩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