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美國相關技術的研發已經進行了幾十年。比如涉及清潔燃料的生物能源技術。美國基礎研究經費的49%用于生物技術和生命科學研究,歐盟第六研究框架計劃的46%用于生物技術及其相關領域。
形成對比的是,中國在新能源科研方面可能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一個名為中國綠色科技的組織稱,中國將成為全球綠色能源最大的市場之一,但是否能成為這一行業的創新中心仍是個未知數。中國目前面臨一些挑戰,2008年,30%以上通過風力產生的電能沒有進入電網。部分的原因是缺乏輸電線路,同時創新不足。
核心技術以及突破性創新是新能源經濟的制高點,搶占了這一高點,便掌握了定價權。無論是石油還是銅、玉米、大豆等大宗商品的定價權都說明了這一點。
“我國在國際貿易體系中定價權幾乎全面崩潰。”中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姚堅近日在第二屆國際商務發展論壇上表示。
中國買什么,什么就漲價;中國賣什么,什么就降價。
正因為這樣,從上游布局,掌握核心技術是中國新能源產業的要務,否則僅有大量的工廠以及產品,但自己卻決定不了價格,一如煤炭。這也是姚堅在論壇上給出的建議。
此外,中美在能源領域的合作與角力還帶來了許多聯想。
“美國重返亞洲的立足點,便是在資源方面制造緊張局勢,大范圍圍困中國所需要資源……通過產業控制實現市場奴役,通過資源的“堅壁清野”,實現對一個國家的經濟役使。一旦新興市場經濟體被迫面臨資源瓶頸、市場惡化、投資乏力等惡劣條件,美國則以‘救世主’的姿態重返,與之簽訂有利于自己的城下之盟。”中國基金論壇秘書長、北京理工大學中國產業投資基金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在文章中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