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力作為關乎國計民生的基礎能源行業,一直以來總以壟斷面孔示人,甚至因此被冠以“電老虎”的帽子。不過,隨著《國務院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出臺,早已看好這一領域的煙臺民間資本萌發了更深入地進軍電力行業的念頭。
火電:多重原因導致民資難滲透
山東是電力大省,目前發電量和裝機容量均居全國第2位,但這樣大的規模和產量,靠的全是國有資本的推動。作為山東電網的一部分,煙臺火力發電也不外乎此,目前難覓民間資本的蹤影。
“目前我們資產全部屬于國有,沒有個人的股份。”煙臺發電廠的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今后是否允許民間資本進入,我們無法判斷,因為煙臺電廠屬于華能公司所有,決策權在總公司中國華能集團。”
將民間資本擋在火力發電之外的,首先是電力企業的天然壟斷屬性。“電力產品的特點是產、供、銷一次完成,既無形又不能儲存;其正常運轉需要大量的資本保證才行。”龍口電廠的管理人員李先生分析說,“即便按最經濟的情形計算,投入一臺60萬千瓦的汽輪發電機組,沒有30億元人民幣是做不到的。這樣大規模的資本恐怕單靠民間力量難以完成。而且投資建廠周期長,沒有3-5年難以形成量產。”
“自己動手”不可行,那么參股電力企業呢?“且不說現有火電企業目前是否有此計劃,即便放開民間力量參與火力發電的資本通道,他們目前也未必有興趣。”業內人士分析,“目前火電企業利潤空間受煤價上漲擠壓變得很小,而煤電聯動價格制度又遲遲未推行,這是因為電力行業具有公用事業的性質,不可能允許暴利存在。事實上火電行業目前已進入微利甚至賠錢階段,這對逐利而行的民間資本很難具有吸引力。”
風電:民資已握緊一節產業鏈
在火電“外殼”難以鉆透的同時,風電大門早已向煙臺的民間資本敞開。
煙臺在風能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自1998年長島成功建設大型風力發電場后,魯能、華能、大唐等一些大型企業都積極投入到了煙臺的風電建設中,先后在海陽、棲霞、萊州、蓬萊、開發區等處進行風電項目開發。
面對這些國有“風電大鱷”,煙臺的民間資本不再坐等觀望,而是開始滲透到風電產業發電的產業鏈中,風機塔筒等配套設施就是其中重要的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