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歐美已經實現了5兆瓦以上的風機生產,目前在丹麥和英國的海上風電項目中,5兆瓦風機已成為比較成熟的選擇。即便如此,一位美國的風電專家仍表示,在美國,海上風電的發展仍處于技術研究階段,在陸上風電沒有完全開發之前,不會大規模發展海上風電。
海上風電還要面臨臺風的考驗。2006年,臺風“桑美”登陸時,臺風中心正面襲擊蒼南風電場,導致28臺風機倒了20臺,對風電場幾乎造成毀滅性打擊。
輸電問題同樣是制約海上風電的關鍵因素之一。有專家稱,三相交流輸電線路是連接小型近海風電場和電網經濟有效的方法,而輕型高壓直流技術則可能成為遠海風電場的最佳選擇。
2009年,ABB幫助德國意昂(E.ON)集團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海上風電場,就采用了高壓直流(HVDC)輸電技術連接這個離北海海岸130公里的“遙遠”風電場。通過輕型高壓直流技術,人們能夠對電力進行全方位控制,因此風電場具有間歇性的不穩定供電不會擾亂電網。
而在我國,輸電問題則寄望于正在規劃建設的智能電網,海上風電的發展速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電網技術的發展。由于風速的不穩定性造成風電的波動性,從而對電網的安全運行帶來挑戰。目前,電網吸納風電比例為10%-20%,超過此范圍將會引起電網棄風情況發生。2009年冬天,內蒙古的一些風電項目由于電網棄風限電,造成一些風電場中20—30%的電量被棄,這給風電場的運行帶來巨大的損失。
目前,海上風電的成本很高,海上風電場分為潮間帶和中、深海域,相對陸上風電場,海上風電場面臨的主要問題有高成本、復雜的環境、需要較高的可靠性、海上電力配套措施等。據了解,國內陸地風力發電工程造價平均為8000元/千瓦,其中風力發電設備造價約5000元/千瓦,而海上風電的造價在2萬元/千瓦左右,是陸上風電的兩倍多。
“現在看來,海上風電,仍然任重道遠。”前述業內專家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