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群:東北電網有限公司積極貫徹國家節能減排政策,加快風電基地的外送通道建設和深度挖掘火電機組的調峰調頻潛力,在保障電網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接納風電等清潔能源。
事實上,除了自然環境,在“十一五”期間,政策的推動也是成就我國風電裝機連年翻番的另一個動力。
印永華:電源結構調整就是和環境有關系,我們國家在聯合國和世界氣候大會上都作出承諾。這些指標的落實,就要靠能源結構的調整――第一,水電要大力發展,水電不開發的話,我們就少了一塊清潔能源,節能減排指標就實現不了;第二,光伏發電、風電也要大力發展,這在能源領域也占有重要的地位。經過電源結構調整,我國的環保和節能減排指標才有可能完全實現。

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總工程師 印永華
2006年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可再生能源法》正式實施,同年11月,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再次聯合下發《促進風電產業發展實施意見》。
一系列給力的政策,不僅為傳統電力企業找到了調整的動力,也使民間資本紛紛大舉進軍風電領域,不斷刷新風電發展的紀錄。
擴大規模發展引起風電投資熱
2005年底,全國第一個100萬千瓦風電項目落戶輝騰錫勒草原。
半年之后的2006年,國華東臺20萬千瓦風電場在江蘇開工,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風電特許權項目。
到了2007年3月,賀蘭山風電場的投建,一舉創下全國單個風電場裝機之最;同年11月,我國第一座海上風力發電場在渤海綏中的油田成功并網發電。而到了2010年8月底,上海東大橋10萬千瓦海上風電示范項目,順利完成驗收,在拉開海上風電大幕的同時,也創造了風電史上多個第一。
對于風電行業的飛速發展,有評論認為,現實已遠遠超出了人們的預想。
殷立:我們2004年開始啟動風電項目,當時大唐集團意識到,新能源發電肯定是整個電力行業發展的一個很重要的關鍵領域,所以,從2004年開始,大唐集團以塞罕壩風電項目為先導,開始了整個風電產業的發展。這幾年,大唐集團的風電發展還是非常快的,截至2010年年底,風電裝機已超過500萬千瓦。

大唐集團規劃發展部主任 殷立
吳鐘瑚:大集團投資風電等新能源,體現了企業擴大規模的需求,新興能源產業是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國家從戰略和規劃來說都是積極鼓勵和支持的,這跟國家大的發展戰略是相吻合的;同時,地方政府在新能源領域投資的愿望和沖動也很強烈,對風電批準建設的積極性也很高;電網企業、發電企業在新能源領域的投資又很有積極性,幾個方面的因素一結合,就造成了很大的投資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