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向西,向西,一路向西。
出蘭州,奔酒泉,千里河西走廊,越走越開闊,越走越壯觀。
河西走廊西端,茫茫戈壁,數千座白色的風力發電機高高矗立,巨大的風機葉片在盛夏的清風中優雅地轉動著。
遠看,風機都細細高高,好像大漠美女舒展腰身,使粗礪的戈壁平添幾分嫵媚。近看,風機都是龐然大物,葉片長四五十米,塔筒高六七十米、直徑四五米,猶如壯實的西北漢子堂堂正正,雄渾大漠更顯厚重。
正是這嫵媚與厚重,造就戈壁大漠中的“白色森林”——甘肅正加緊建設全國第一個千萬千瓦級風力發電基地。
正是這嫵媚與厚重,描畫神州新景觀,內蒙草原,東北大地,東南沿海,云貴高原,都有風車轉,中國已是世界第一風力發電大國。
我家住在黃土高坡,大風從坡上刮過
戈壁風害變風利,中國唱響大風歌
甘肅多風,但過去風帶給人的往往是煩惱。
在河西走廊,一直流傳著“地上不長草,風吹石頭跑”,“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的民諺。瓜州被稱為“世界風庫”,玉門則被稱作“世界風口”,當地人戲稱:“我們這里就兩個清潔工,一個東風,一個西風”。冬春季節常??耧L大作。戈壁大漠中的胡楊,葉子迎著風沙的一面都是黃色的。
然而,換個角度看,風卻是寶貴的資源。
甘肅是風能資源大省,風能主要分布在河西走廊地區。據測算,其理論儲量約2億千瓦,位居全國第五。走廊西端的酒泉地區是季風的源頭。據氣象部門最新評估,酒泉地區年平均有效風功率在每平方米150瓦以上、有效風速時數在6000多小時,風機年滿負荷發電小時數可達2300小時。
角度的轉換在于機遇。風的機遇就是國家發展可再生能源的需要。
在能源短缺、環境污染、氣候變暖等諸多挑戰的壓力下,全世界都把目光投向可再生能源和節能減排。作為負責任的大國,中國已經向世界莊嚴承諾,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5%左右。風電就成為我國新能源發展的一個重點。
甘肅抓住了這個機遇。2006年甘肅提出“建設河西風電走廊,打造西部陸上三峽”。去年,甘肅風電建成裝機容量已從“十一五”初期的11萬千瓦增長到550萬千瓦,位居全國第二。到今年6月底,風電并網運行容量達到420萬千瓦,占全省發電裝機容量的17.1%。
甘肅風電快速發展,有天時也有地利。
發展風電要有地,甘肅恰恰有地——戈壁荒灘。沉睡千萬年的戈壁,許多地方連地名都沒有,當地人說,這里是連兔子都不拉屎的地方。在這里建設風電基地,不僅不用拆遷,無需占用耕地,而且戈壁地勢平坦、地面硬化程度高,載重卡車可以直接行駛,連路都不用修。據統計,在甘肅,風能資源可開發利用土地面積多達4.7萬平方公里。
甘肅更有人和,就是對發展風電的共識。甘肅省委書記陸浩說,中國需要風電,西部需要風電,甘肅更需要風電!甘肅作為西部省份,經濟落后與生態脆弱并存,而發展風電正好利用了甘肅的優勢,既能促進經濟發展又能改善生態。全省上下把發展風電作為西部大開發、轉變發展方式的一個重要突破口。
風電發展確實給甘肅經濟社會帶來很大變化。
“風車一響,黃金萬兩”,在瓜州,縣委書記李麗這樣形容風電對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帶動作用。大批風電企業來到瓜州建設風場,直接帶動了當地制造業、服務業的發展,擴大了就業,改善了民生。5年來全縣主要經濟指標年均增速都在20%以上。大規模的風電建設也促進了觀念的轉變,“不改不行,不變不行”,人們正從封閉保守轉向開放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