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輝騰錫勒大草原,汽車順著綿延的公路行駛,眼前赫然出現一架架風車,高聳、挺拔,白色的槳葉在風中旋轉,放眼望去,遠處的草地和山坡上全是,猶如一個曠野中、藍天下的游樂場。
這是位于內蒙古烏蘭察布的一處風電場,是“風電三峽”的一個縮影。
在過去的5年里,中國的風電連續5年翻番增長,至今累計裝機總量已超4200萬千瓦,躍居全球第一,形成了一個由弱到盛的全新產業。
華銳風電、金風科技、東氣、聯合動力、明陽風電等一批國內品牌的風機制造商以火箭的速度迅速崛起,并與國際領先水平站在同一起點上競爭。
僅5年時間,無論是產能,還是技術,中國風電從一個相對落后的產業,躍升到了一個全球較領先的地位。沒有巨大市場規模的帶動,一切都無可想象。
當然,在這種爆發式的發展中,一些隱憂也開始顯現:電網無法消納暴增的風電以至于并網與調峰難題無法突破,難免閑置和“棄風”的尷尬等等。
這些發展中的問題一定程度上成為了風電發展的障礙,風電需要出路。
然而,從長遠發展的角度,無論是應對能源安全考慮還是作為應對氣候變化的策略,發展可再生能源都將是中國一個堅定不移的目標。未來,作為唯一可成熟大規模開發而不會造成二次污染的能源,風電始終關系國家重要的能源戰略,也必將要為解決中國的能源問題,挑起重擔。
毫無疑問,發展是硬道理。

國家能源局原局長張國寶
風電啟航
張國寶回憶風電往事
按照“十一五”初期的規劃,風電裝機總量是500萬千瓦。到了2007年底,目標調整為1000萬千瓦。最后的結果是,整個“十一五”的裝機總量超過了4000萬千瓦。
這就是過去5年,中國風電的速度。
為什么會出現這樣一個速度?不這樣,中國的風電產業發展又會是怎樣一個局面?
7月的最后一個周六,北京雨后第二天,天氣極好的午后,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國家能源局原局長張國寶接受了《中國經濟周刊》專訪。
過去的5年,他導演了中國風電發展的“奇跡”。
張國寶主管能源行業11年、執掌國家能源局三年。他在推進能源結構調整、發展核電、風電、重大裝備國產化等方面作出的突出貢獻獲得了中央和業界的高度評價。尤其是在風電領域所進行的強勢突破和以罕見的速度突飛猛進,成為了他耀眼的政績。
他也頗以此為豪。
當然,隨之而來的還有對這種“大躍進”式發展的擔憂、批評、質疑,甚至指責。
雖然已經退下來,但張國寶依舊保持著對現實的高度敏感。近兩個小時的時間里,他侃侃而談,不設禁區,不避問題,甚至,不諱言他的難言之隱。
起點:進口電機+外國貸款
追溯中國風電產業的發展史不難發現,這個始于上世紀80年代中期的新能源產業在2005年之前發展極其緩慢。
那時,中國的風電總裝機量不過40多萬千瓦,基數很小,裝備檔次低,國產化水平也很低,大部分依賴進口,價格昂貴,資金靠外國政府貸款,如荷蘭、丹麥、西班牙、德國的政府貸款。
“在改革開放之初,由于缺少經費,有人給你解決經費當然是好事,利息也低。現在回過頭來看,白吃的午餐是沒有的。”張國寶對《中國經濟周刊》說,利息雖低,但這些國家有要求,80%的經費要用來購買他們本國的產品,目的是促進本國的產品出口,而這些產品往往價格昂貴。
這樣的結果是,風電價格高達每千瓦時1.5元左右。相比之下,火電的價格不過0.3元~0.4元。
張國寶一開始也想不明白,“風也不用花錢買,怎么成本比煤電還貴呢?”后來明白過來了,設備折舊以及歸還貸款利息成為了最主要的成本構成,每千瓦風電的造價比火電要高出許多。
這是5年以前,中國風電起步時的全部家底。而在上世紀90年代以來,出于能源和環境的雙重危機,尤其是對綠色能源和能源安全的考慮,作為清潔、可再生能源,風電在歐美被許多政府加以推廣,并獲得了大規模的商業開發。至2005年,歐美控制了全球風電絕大多數的市場份額。
怎樣從這樣薄的一個底子上追趕世界,這讓張國寶頗費思量。
“我歷來相信:價格低,買的人才會多。電也是這樣,如果風電很貴,就發展不起來。”張國寶后來所做的一切都只有一個目的,把規模做大,把價格做低,尤其是他所主推的三大風電產業發展政策:做大蛋糕;引入競爭;扶持國產化,都是為了達成這一目的。

做大:“風電三峽”
欲成非凡之事,必用非常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