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速度可能會放緩
“風電發展的腳步暫時會放緩一些,要停下來進行整改,但今后發展的步伐會更加鏗鏘有力。”李瓊慧告訴說。
而劉丹認為,行業標準的頒布,無疑會給火熱的市場降溫,讓大家可以冷靜下來去思考行業的發展及規范問題,風電場投運后的電能消納問題,以及風電并網的穩定及科學調度問題等。這不但不會導致風電發展速度放緩,反而會讓行業更加合理、科學、健康地發展。
不過,在北京能高自動化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雷濤看來,我國風電發展將是一個放緩的過程,新標準的提出,對技術和質量都設定了更嚴格的關卡,設備和技術都將做出相應的調整,整個行業都需要對新標準有個接受和消化的過程。
從近期相關上市公司發布的公告就可看到,風電產業增速放緩跡象已現。如中材科技1~6月實現利潤總額9630萬元,同比下降47.95%;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7156萬元,同比下降12.82%。
泰勝風能1~6月凈利潤大幅下降58.72%~61.10%。
在風電項目的“跨越式”發展之下,相關設備制造企業的贏利能力持續下降。據了解,2008年,風電造價是每千瓦6500元;2009年是每千瓦5400元;2010年,價格開始低于每千瓦3500元。較之3年前,價格幾乎被腰斬,風機企業游走于贏虧之間,命懸一線。
在中投顧問新能源行業研究員沈宏文看來,陸上風電在經歷了近幾年的高速增長之后,已經逐漸步入行業發展的瓶頸期。今年以來,陸上風電機組大規模脫網事故給風電發展敲響了警鐘,風電場建設有所放緩。
“主要在于地方審批的項目太多,造成了風電行業產能過剩,有相當一部分需要進行改造。”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說,風電發展的速度會因此而慢下來。
產業鏈延伸成趨勢
從2004年開始,政府持續的利好政策推動了風電產業的高速發展。除了建成總裝機容量全球第一的風電場之外,風電裝備制造業也獲得了長足的發展,培育了一批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風電裝備企業,上下游產業鏈的延伸拓展使風電產業的新興市場蓬勃發展起來。
風電場開發商也生產風機,風機制造商同時涉足風電場開發和風機關鍵零部件,甚至國家電網都開始了風機制造的嘗試。在業內人士看來,風電企業產業鏈延伸已成趨勢。
風電產業鏈上游向下游產業鏈延伸在國內已有諸多例子。作為國內比較大的風電運營商也涉足風力發電機制造的行列。最近,大唐集團和韓國現代重工聯合生產的風力發電機也將下線,預計年內將生產50臺。
這是大唐首次涉足風電機組制造領域。
大唐集團并非是最早介入風電機組制造的開發商,國電集團下屬的國電聯合動力早在2006年11月就與德國Aerodyn公司簽訂技術引進協議從事風機生產。目前,國電聯合動力已成為擁有3300多名員工、年產風機超過2000臺的制造企業。
從風電產業鏈下游向上游擴張只是風電產業鏈延伸的一部分。日前,從事風機制造的三一電氣也在不斷加快向風電場進軍的步伐。據三一電氣相關負責人介紹,三一電氣已與一些地方簽署了風資源開發的協議,計劃開發風資源量達到2000萬千瓦,這標志著三一電氣正式進軍風電場開發行列。
風電產業的縱向整合要屬金風科技做得最全面,這家老牌的風機制造企業,涉足了風機制造、風電場開發、風機零部件供應、甚至永磁等原材料生產等領域,今后還要把運營維護和服務單獨拿出來做。
華銳風電則對風機制造的上游把控得當,風機的軸承等重要零部件質量,通過內部控制得以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