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家能源局審定并發布了“大型風電場并網設計技術規范”等風電產業發展急需的18項重要標準,并于今年11月1日起實施。與此同時,電監會主要針對“低電壓穿越”的全國風電安全檢查也在8月啟動。
近年來,我國風電產業發展迅猛,無論從裝機容量、發展規模還是風機制造能力上看,都已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風電大國。然而,在經歷“狂飆”的同時,產能過剩、并網困難、棄風現象等“隱疾”也逐漸顯現,引來中國風電產業亟待轉型的呼聲。
業內人士分析認為,新的風電標準體系將終結風電發展“大躍進”,推動風電產業實現從追求速度向追求質量的轉變過程,最終完成中國由風電大國向風電強國的嬗變。
18項新標準為風電產業“對癥下藥”
8月初,國家能源局發布了“大型風電場并網設計技術規范”等18項重要標準,涉及大型風電場并網、海上風電建設、風電機組狀態監測、風電場電能質量、風電關鍵設備制造要求等風電產業發展急需的技術標準。這些標準將于今年11月1日實施。業界普遍認為,此次風電行業國家標準密集出臺,目標直指中國風電產業發展瓶頸。
“中國風電產業在高速發展的同時 , 一 直 存 在 質 量 和 速 度 兩 大 瓶頸。”有業內人士分析認為,從質量上看,中國在風電設備制造、安裝、維護、檢測等整個產業鏈相關的技術標準體系中,要么存在空白,要么采用的是歐洲標準,在面對中國特殊的風電狀況時頻頻出現“水土不服”的問題。加上一些風電企業片面追求低成本,導致風電項目因質量不達標造成事故屢屢出現。
從速度上看,地方政府利用5萬千瓦以下項目的招標權大量上馬風電項目,導致風電發電量超過電網接納規模,“棄風”現象普遍存在。在蒙西,電網“棄風”現象尤為嚴重,特別是在冬季供暖期,這一現象更加明顯。
除“棄風”外,另一個更加尷尬的現象則是今年以來國內風電機組脫網事故的頻頻發生。今年2月份,甘肅中電酒泉風電公司16個風電場598臺風電機組脫網,成為近年來國內風電領域影響最大的一起事故。
這一系列風電機組脫網事件被業內人士諷為“掉鏈子”,在“掉鏈子”的背后是國內風電場并網標準缺失以及技術滯后之痛。據統計,目前中國風電累計裝機容量達42.3G W,成為最大的風電國家。由于風電裝機過快增長及并網技術未解決,造成風機閑置嚴重,2010年新增的1893萬千瓦風電裝機中,僅有1400萬千瓦并網。
“這次發布的風電技術標準,主要解決的是‘無’的問題,比如原有的200多項技術標準中,涉及海上風電的只有24項,因此首先要做的是填補空白。”國家能源局能源節約和科技裝備司司長李冶說。
事實上,就整個產業而言,我國的風電裝機制造水平也亟須提升。2010年1月24日,寧夏天凈神州風力發電有限公司的一臺東汽風機倒塌。此后,華能通遼寶龍山風場的東汽風機、遼寧凌河風電場的華銳風機、大唐的山西左云風場的風機先后出現倒塌。
“18項新標準對風電場發電質量的要求會轉嫁給風機設備企業,這就對風機設備企業的產品質量提出了較高要求。國內風機制造商將由此前的價格戰術轉為技術比拼,這也將為風 電 場 接 入 電 網 提 供 技 術 解 決 方案。”采訪中,一些風機制造商坦言。
中投顧問研究總監張硯霖認為,在18項新標準中,“大型風電場并網設計技術規范”的核心是要求風電場并網風機必須具備低電壓穿越技術,如果這一規范得以實施,將會極大地降低風電機組脫網事故的發生。
準入門檻提高企業面臨大浪淘沙
新標中,關于“風電設備制造行業的準入標準”規定:新的風電機組生產企業必須具備生產單機容量2.5兆瓦及以上、年產量100萬千瓦以上所必需的生產條件和全部生產配套設施即每年至少要生產400臺2 .5兆瓦風機,且還應具備5年以上大型機電行業的從業經歷。在設立新生產企業時,在項目投資中企業的自有資金比例不得低于30%。
這就意味著,新生企業不僅面臨著技術、產量、行業資格的壓力,還將面臨資金信貸方面的約束,這對于在建的那些技術落后、規模較小的風電企業恐難逃中途夭折的命運。
事實上,“大型風電場并網設計技術規范”的出臺也在風電業界引起軒然大波,其中最引人關注的就是新標準在低電壓穿越上對風電機組和風電場提出了明確要求。
何謂低電壓穿越?這就好比在電網這條高速公路上,行駛中的風電遇到公路流量大幅波動路障時,不是選擇迅速靠邊停車,引起交通混亂,而是依靠過硬的駕駛技術駛過路障,以保障公路流量正常。
據記者了解,甘肅酒泉風電基地的風電設備招標是2008年完成的,當時國內關于低電壓穿越的技術要求還沒有明確。直到2009年“低電壓穿越”被作為一個企業標準提出,但是這一標準對當時的風機制造企業并沒有約束力,絕大多數風機在出廠后都沒有該項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