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廠家的葉片因粘合膠問題,損壞100多片,折合2億多元,危及企業瀕臨破產!”……近一年多來,國內多處風電場發生了共計20多起較為嚴重的因產品質量問題而導致的事故,如機組失火、風機倒塌等。
風電設備質量事故頻頻出現,給年輕的風電產業籠上了沉重的陰影。
今年上半年,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關于促進風電裝備產業健康有序發展若干意見》,意見明確指出,近年來,我國風電裝機容量迅速增長,風電裝備產業體系正在逐步形成,但同時也存在一些影響風電裝備產業健康發展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如設備制造低水平重復建設嚴重,導致價格惡性競爭,質量控制體系不完善,風電發展與電網接納能力出現矛盾等。
也有行業人士指出,多起風電機組質量事故的背后,一個重要的隱含因素是設備產能過剩引起制造商間的價格惡性競爭,造成整個風電產業鏈面臨成本壓力,某些環節突破產品安全邊際,為降成本,反而犧牲了產品質量。
低價已成低質誘因
“現在,風機價格競爭非常殘酷。與此同時,很多關鍵部件比如軸承、變頻器、控制系統等,國內企業沒法自己做,有的企業甚至連電機都從國外買。在這種情況下,某些主機企業因為要降低成本,所以采購便宜部件,導致風機質量下滑。”國家能源局科技裝備司司長李冶8月13日在“2011第六屆中國電工裝備創新與發展論壇”中的發言一語中的。
8月16日,明陽風電發布了截至6月30日的2011財年第二季度未經審計財報。報告顯示,其第二季度全面收益總額為7460萬元,比去年同期下滑54.1%。8月20日后,部分風電上市企業相繼公布了2011年中期經營業績,不僅是明陽風電,湘電風能以及部分零部件廠商風電業務中期業績都已經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滑,這進一步印證了我國風電行業近年來的迅猛增長勢頭已明顯趨緩。
自2008年始,我國風機整機價格從6500元/千瓦,經2009年5400元/千瓦,在2010年下半年已跌落3500元/千瓦關口。
眾所周知,產品生產成本的下降是有安全邊際的,超出正常范圍的成本壓縮,只能以犧牲產品質量來實現,這種情況下,產業安全和可持續發展將從何談起?
成本壓力蔓延產業鏈
業內人士認為,發電企業的招標導向,在引發風機企業惡性競爭和產品質量低下的過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一些低價中標的發電企業甚至在其招標的過程中,提出了所謂的“標桿價格”,即整機企業的報價如果超出了“標桿價格”,根本無法參與投標。
低價中標使成本壓力迅速向上游傳遞,從風電整機制造企業到零部件制造企業,導致整條產業鏈都在拼命壓縮成本。
而為降低產品成本而偷工減料或者尋找劣質替代材料的現象,導致產品質量無法保證。而企業利潤受擠壓,使得企業沒有足夠的資金投入產品研發和創新,這樣發展下去,最終必定影響整個風電產業鏈的可持續發展,甚至斷送尚未十分成熟的風電產業。
此外,一臺風機的正常使用壽命是20~25年,運行環境多元且相對較惡劣,降低成本后的風機能否經得起嚴苛環境的考驗和20年的長時間平穩運營,最終實現客戶的價值?“質量有問題的風機運行起來,在質保期內,整機企業承擔服務和維修費用,但是業主維修的機會成本包括發電量的損失;如果出了質保期,業主不僅要承擔維修費用,還要承受發電量的損失。從整機企業的角度來看,給客戶提供高可靠性、發電效率高和并網性能好的風機,使產品在全生命周期內整體運維成本最低,才是真正為客戶創造價值。”金風科技營銷系統副總經理侯玉菡說。
“價格戰”已灼誰能解圍
縱觀人類經濟發展脈絡,時至今日,人們尚沒有發現比市場競爭更有效的資源配置手段。如果行政力量直接介人微觀市場行為,必然導致市場信息失真,價格杠桿功能扭曲,價值規律失靈,公平競爭失效,而使競爭呈現出畸形發展狀態。從發電量等方面通盤考慮,這才是真正客觀的‘度電成本’。”侯玉菡說。
據侯玉菡介紹,歐洲直驅機組公司Enercon的產品比其他廠家價格高10%~20%,交貨晚兩年,依然占據很好的市場,究其原因,是因為其質量和服務更有保障。
“我們現在能做的,就是認真走好自己的發展路線,包括我們的技術與產品路線。”金風始終堅持“風電是一個長跑項目”的經營理念,追求在風機產品全生命周期內為客戶提供最大化價值。致力于通過技術進步和精細化管理合理降低成本,同時持續提升產品質量,發掘增值服務點。”侯玉菡強調說。
由于普遍看好中國風電市場的發展前景,過去兩年,大量投資商涌入風電設備制造業。而風電制造業的激烈競爭最終將迎來兼并整合時代,風電市場也會進一步向大型開發商集中,加之技術的進步和規模的明顯擴大,整個行業正在步入成熟、穩定的工業化發展軌道。
據記者了解,在最近的幾次招標中,風機企業的投標價格有所上調,已經不再是歷史上的最低價水平,而是理性地綜合考慮了產品本身的價值,包括發電效率、并網性能、可靠性以及機組運行業績等等。
也許,這正是風電企業走出惡性“價格戰”的信號,正一步一步實現“理性回歸”。
不過,價值回歸,目前風電市場是否能夠坦然接受,我們還要拭目以待,政府主管部門的正確引導及相關企業的理性思考也至關重要。
“從中國風電每年千萬千瓦的裝機量和整體事故原因看來,十幾臺風機的倒塌只是小概率事件。年輕的中國風電產業尚待完善和提高,在成長的過程中出現一些質量問題,是符合客觀規律的,更重要的是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逐步把故障率降到最低。面對質量隱患,政府的立場是依靠市場競爭,優勝劣汰。”國家發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李俊峰說。
中國風能協會副會長施鵬飛認為:“價格競爭是產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結果,近期行業標準提高,再通過市場競爭優勝劣汰,行業洗牌在即。”他說,在這個過程中,能夠堅持下去,做質量有保證風機的企業將勝出,而那些質量不好又打不起價格戰的企業只能選擇轉行或死掉。
通過專家的解讀,政府、協會對合理競爭,引導優于干預的態度非常明晰。
行業回歸理性價格回歸價值
8月5日,18項風電并網等技術標準面世,為產業設置了新門檻。業內人士分析,隨著產業調整的進一步深入,產業集中度將進一步提高,風電產業也將告別過去的快速增長期,迎來理性增長期。